从武术专业的角度看,太极拳与其他门派的拳种在武与道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一般拳种要么是身功拳,以技击为主,注重武的方面;要么是心功拳,以健身养生为主,注重道的方面。而太极拳既是身功拳,也是心功拳,既能防身自卫,又能健身养生,集武、道于一身。
太极拳的心功是身功的内因,功夫上身必须以心功为基础,心法又是练习心功的秘钥,不能正确领会和掌握心法,心功根本无从谈起。太极拳蕴含着极其厚重的唯物主义思想,集儒释道三家思想于一身,太极心法来源于儒释道三家心法,并将其心法精华融合一体,更为精炼、更易推广,解开太极心法谜团需要深入认识儒释道三家心法共同的核心,即心法“心”,以及在太极拳练习中的体现,即太极拳的心法“心”。
一、太极拳的心法“心”
一般人认为,太极拳是道家拳术,只反映道家思想,事实上,太极拳却涵盖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精华,相应地,太极拳心法原理来源于儒释道三家心法。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讲,世界上任何门派学问的心法原理与儒释道心法原理一般无二,儒释道三家心法自身也是大同小异,在恩师崔玉洁的反复点化下,经与崔秀菊、朱文革(沐尘)、陈光远等人十余年来的共同研究,本文结合现代科学知识来理解太极拳的心法“心”。
一般认为,人的大脑就像计算机,所有的智慧在大脑里,大脑可以储存、运算和处理信息数据。实际上,大脑只是数据信息储存库,心却像驱动和运算软件,数据如何计算和加工都要听从软件指令的指挥,即大脑听从心的指挥,随时等待心的指令。如果人在不往心里去或者心不在焉的情况下,就会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心没有指挥大脑,大脑自然也没有听从心的指挥,相应听闻的信息没有储存到大脑里。相反,如果人在专心致志的情况下,心就能发出指令来指挥大脑,大脑就会储存和加工所见所闻的信息,会做出判断、处理或决策等思考程序,且记忆深刻。这里所说的“心”就是指心脏里面的神经中枢,心脏只是“心”的住所,一般情况下,人往往会错误地认为心脏就是“心”。
“心”主宰着生命的存在,心脏失去了生理功能也就意味着“心”失去了唯一住所,也就等于身体已经死亡。“心”又是位于神庭穴处的大脑司令部(可称为脑司令)唯一的看门人和信息通报人,“心”一旦萌动或显现,脑司令也就快要启动其神奇的功能了。神庭穴是脑司令唯一的住所,这里的脑司令就是佛家文化所说的“心”(即佛性),道家文化所说的“道”,儒家文化所说的“理”(即自性),代表了不生不灭的永恒存在,这个脑司令包含着宇宙一切的真相和秘密。所谓明心见性是指真正明白了心中的“心”,佛性、道和自性自然会显现,相应地道功和佛功所提到的神奇功能就会出现,太极拳所说的神明阶段就是指这个程度。佛家说的明心见性、道家讲的吐纳练丹、儒家做的打坐明理,太极拳上说的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都简要地说明了这样一个共同的修炼程度,即明白宇宙一切的真相和秘密!
任何门派的拳术与功法,其心法的核心完全一样,即都是修炼心中的“心”,因此,正确认识心法“心”对于练习太极拳至关重要。太极拳讲究以意行拳,其最高境界的行拳是在有意无意之间,也是脑司令展示特异能力的外在表现,因此,心脏中藏有的“心”既是主管大脑信息储存库的把门官和指令官,又是通往神明阶段的唯一关口。
人在出生的时候,“心”不再是原来纯净的“心”,也就是说“心”外围包围了厚厚的污染层,这个污染层就是儒家讲的私心杂念,佛家说的贪嗔痴慢,道家讲的六根不净。通过练习内家拳或者气功或者佛道两家的内功,可以去除心外面的污染层,“心”就会恢复原来的纯净。“心”去除污染层后,将信息通报给脑司令,“心”随之显现出各种奇妙的作用,可以自由出入宇宙间,显现出各种奇特景象。所谓的修武成真也就是将太极拳练到这种地步,正如明代文武双全的一代儒学宗师王阳明临终时所说:“此心光明,亦复何憾”。
任何门派的心法“心”均是如此,太极拳也不例外,之所以分为许多门派,其差异处在于净化“心”外围污染层、还原“心”纯净的修炼途径。儒释道三家是因为修炼途径不同而不同,其最终目标和研究内容基本一致,当然就儒释道三家文化自身而言,因为具体修炼环节上的不同又分为众多层次和级别的小门派。太极拳也是如此,因为拳架不同或身法要领不同而衍生出众多门派,但心法“心”一般无二。
二、太极内功修炼步骤
西周之前,中国本土文化原本只有远古黄帝一脉,儒道不分家,后来在老子、孔子二位圣人的研究发展和推广下,有了初步的分支,随后又各自发展出众多分支门派。道家注重养生和精神上的修炼,有助于提高生命质量和生活情趣;儒家则是注重生活工作上的修为,为社会的有序运转提供了规范准则。
儒家修炼内功的步骤已在经典著作《大学》里说的很清楚,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最后得到的是元神的自由出入,即明心见性。书中又进一步阐述具体的练习方法,即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道家文化十分丰富,门派繁多,最为突出的是武术技击和吐纳练丹,为儒释两家借鉴较多。大体修炼步骤无外乎炼精化气、练气化神、炼神返虚和还虚合道等环节。
佛家相对较为复杂,门派也较多,在心法上的研究也最为深入,为儒道两家借鉴较多,但大体都是通过念经入静,读经明理,打坐入定,引导加持等步骤一步步地明心见性,基本都是渐修等循序渐进过程。当然,禅宗也有顿悟一门,其本质仍是由量变引起的质变,即厚积薄发的外在表现;密宗也有画符念咒、灌顶加持的法门,其归根到底也是在成功先贤的帮助下,修为成果上的突飞猛进。
太极拳综合了三家内功的修炼步骤,练习时要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境界下的专心致志,需在明白上述心法“心”和内功修炼步骤的基础上,采用放松和入静较为独特的练习方式。通过放松和入静练习,由“心”把关,只摄入与太极拳有关的信息,对于身外的任何干扰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让大脑储存无关信息。太极拳的放松和入静练习自身有着不同的层次和步骤,先由肌肉的放松和入静,进入关节的放松和入静,继而进入内气的放松和入静,再次进入内劲的放松和入静,最后进入意念的放松和入静。
三、太极心法在练习中的应用
正确理解太极拳心法“心”和太极内功修炼步骤,即做到太极心法的“心知”已经是应用太极心法的良好开端,人的智慧可以在潜意识里将太极心法应用到太极拳的练习中来。进一步说,潜移默化中练习太极心法,简单地可以理解为将放松和入静的练习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来,即使不走太极动作,潜意识里消化太极旧疑惑,提出太极新问题,理解太极专用术语。这种生活工作中对太极拳不着人相、不着我相、不着拳相的琢磨研究体现了浓浓的佛家思想;在高级阶段的练习中始终采用勿忘勿助的意念,也是道家功法的体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儒家修为在太极拳练习中既可以不执着也可以不懈怠,儒释道三家思想深刻地融入到了太极拳的练习中,也同样成就了太极心法的实践应用。
通过放松和入静的练习,练习者会进入“空”的状态,“空”存在三个境界层次,即身空、心空和太极空。身空是指将太极拳练到了身体没有重量的境界,体内内气和内劲的自身变化可产生一种“场”,这种尚未研究清楚的“场”可在一定程度上折消重力场。心空是指练到了在有意无意之间的状态中练习太极拳,可以以意行拳,行拳过程中基本看不到外形动作。太极空是指将阴阳和合到了无极状态,不再有阴阳之分,随处随时可发太极劲,继而进入“道”的境界,即修武成真。太极空的境界层次等于是将生命回归到了宇宙最原始的状态,将人身小天地与宇宙大天地合二为一,这时能真正感到“人人与我同体、万物与我同根”的真切感受,这个境界层次已经很难用修身养性和强身健体这些词语来描述太极拳的奥妙了。
若遇明师,正确掌握太极拳的放松和入静方法不是很难,然后可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随心所欲地练习太极拳。在清代,陈氏小架太极拳代表人物陈清平有七大名徒,其中,牛发虎是卖豆腐出身,穷苦人家没专门时间练拳,只能将太极拳心法和动作融入到日常生活工作中,砍柴、烧火、舀水、推磨、称豆腐、切豆腐、挑担走路和端碗吃饭等细微生活动作中都能见到太极拳的影子,在不经意中练习太极拳,后来练到了宗师境界。牛发虎这种不着相的心意行拳方法,就是高境界的心法
太极拳讲究性命双修,实际上是身心双修,练好内心,自然也能练好身体,所以,练习太极拳应注重太极心法方面的练习,以达到强健身体、净化内心的的目的。
四、太极心法的践履感悟
文化是练习太极拳必不可少的基础,文化可以使人正确理解和掌握太极心法,因此,太极拳和文化总是相辅相成,反之,没有一定的练习程度难以深入理解和掌握太极心法。太极心功练成后,记忆力、理解力和领悟力都能大大提高,即太极拳可以返哺人的文化智慧。在金庸小说《神雕侠侣》里,大侠郭靖原来比较愚笨,口不能言,心不能记,但在练成降龙十八掌和九阴真经后,口才、武功和智谋已经位列上上之选,与蒙古首脑对话,口若悬河,大义凛然,令人敬畏,这本质上是武功心法大大提高了郭靖的心智,成就了郭靖,虽然虚构,但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
由上观之,正确理解和掌握太极心法,一是靠明师的讲解和指点,二是靠自身的文化素质。
在当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状态下,现代都市人群之所以出现太多的英年早逝,太多的职业病,太多的怪病,除了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外在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在缺乏休息又没时间反省内心的情况下,人们对生活的意义已经认识不清,活着的目标锁定在了挣钱上,好像活着是为了挣钱,挣钱不是为了活着,是什么原因呢?这一切应该归结于人们的内心!
在严重缺失传统文化教育,且明师又特别稀缺的情况下,人们难以掌握和理解儒释道三家心法,练成其内功更是天方夜谭。但掌握太极心法,通过练习太极拳来达到神明阶段,即练至明心见性、清净明理的境地,解决人生迷茫、心中烦恼,对于患有许多现代病的都市人群来说,无疑是最佳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