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背部摸穴诊病治病的方法

  摸穴诊病是从事手法医学工作者很常用的一种方法,许多疾病都可以通过摸穴诊断出来,现在主要介绍背部摸穴诊病,背部摸穴主要以摸腧穴为主。

  1、肺俞

  1)皮肤隆起的多为胸中有热,可有气短、咳嗽等症状。

  2)本穴如有反应,在肺经的:太渊、孔最、中府等处往往呈异样变化。

  3)诊得条索状、结节并伴有压疼者,是痰饮、咳嗽之症。

  4)条索状、结节周围皮肤有压疼者,多为咳嗽、气急、肺热胸疼等病变。

  5)在膻中穴也有反应结合观察。

  2.厥阴俞

  1)穴位反应,有棱状结节,有显著压痛、穴位皮肤隆起,多伴有呕逆、烦闷、胸闷、心悸、神经衰弱、风湿性心脏病、肋间神经疼。(本穴反应胃及心脏的病理变化)

  2)膻中穴压疼也反应心包络病变。脏腑皆有俞在背,独心包络无俞,何也?曰:厥阴俞既心包络俞也。

  3.心俞

  1)若有棱状结节,伴有显著压疼,多为上肢内侧疼痛、红肿、心悸怔仲、心慌烦闷不安、口渴等症。

  2)皮肤凹陷,压疼敏感者,常有心胸烦乱,恍惚健忘、纳呆等症。

  4.肝俞

  1)局部皮肤隆起伴有压疼敏感者,多为失眠症。

  2)诊得条索状结节,伴明显压疼者,常见头晕、失眠、心烦不宁等症。

  3)出现棱状结节且压疼敏感者,患者有胁肋胀痛、脘闷、腹胀、黄疸、纳呆、寤寐不宁,或有下肢内侧红肿生物病变。

  5.胆俞

  1)发现棱状结节压疼敏感者,多数有黄疸。

  2)凡有细条状及压疼者,多为下肢外侧痹疼,若在命门穴同时有气泡样反应者,属下肢麻木。

  6.脾俞

  1)局部皮肤凹陷,按之软若棉样,以虚证为多。

  2)诊得条索状,并有压疼者,常有头晕、失眠、乏力、健忘、烦躁、食欲不振,便溏、浮肿等症状。

  3)出现棱状结节,伴有显著压疼者,为下肢内侧红肿、行走困难、足大趾运动不利之症。

  7.胃俞

  1)有条索状结节明显压疼者,常是不欲饮食,胃疼等病变。

  2)有棱状结节明显压疼者,多有呕吐、不食、胃疼、腹胀、髋关节外侧有红肿现象。

  8.三焦俞

  1)局部皮肤隆起,按之有条索状结节、压疼明显者,多有腰疼、带下、月经不调、小便混浊。

  2)有棱状结节伴有压疼者,一般是耳鸣、重听、头疼、腹胀满闷、吐逆之症(孕妇三焦俞有棱状结节)。

  9.肾俞

  1)有条索状结节,凡压疼敏感者,一般是阳痿、头晕、腰疼耳鸣等症状。

  2)有棱状节结,明显压疼者,多为血尿、腰疼、浮肿等症。

  3)局部皮肤隆起,有如卵圆型结节伴有压疼者,是肾虚有热、耳鸣、头胀之症。

  10.大肠俞

  1)发现坚硬的圆形结节,压疼敏感者,表示大便干结。

  2)有棱状结节伴有压疼者,大多有头疼、牙疼、腹痛、泻泄等症。

  11.小肠俞

  1)凡结节椭圆质地较硬而压疼显著者,多有头晕、后头痛、后项拘挛之症。

  2)本穴出现气泡样转动感,多为妇女子宫下垂。

  12.膀胱俞

  1)有柔软的椭圆形结节,大多数是遗尿症。

  2)有棱状结节并有压疼者,一般有发热头疼,小便频数、尿赤涩疼、腰疼、小腹胀疼、白带等症状。

  3)有细条索状结节,压疼者,多有下肢麻木、痹通。

  作为一个女人,这辈子都难逃月经疾病的折磨。有人说,月经会让女人忧心,来了,为生理期而惶恐,不来,又担心是不是那个了?真个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如果不小心患上了月经疾病,怎么办呢?中医妇科领域的顶级大师亲自为你答疑解惑。究竟情况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月经疾患多表现为月经的周期、色、量、质的改变,以及有无头、胸、腰、腹等方面的自觉症状。其致病因素虽有外感、内伤之别,大抵不外气血的虚、实、寒、热等证型。

  一

  血寒证

  血寒证有虚实之别。寒证多因寒凝经脉或寒客胞中,以致血行不畅,经脉瘀阻而发病;虚证则系阳虚阴盛,不能温煦经脉和胞宫,以致运行无力,化生乏源而发病。临床可见于月经后期、月经过少、痛经、闭经或不孕等疾病。其症状表现,如经前或经期腹痛,得热则缓,或喜按揉,月经量少或过多,周期延长,经色暗红或紫、或浅淡、或有血块,形寒肢冷,面白,舌淡、苔白滑,脉沉紧,或沉迟无力等。治从“寒则热之”“阳病治阴”之法。寒实者温散寒邪、和血调经为主,可适情选择橘叶、吴萸、川芎、乌药、小茴等兼予行滞,始能寒凝得散,经脉得通,气血得行。腹痛甚者,再加没药、元胡、白檀香等行气活血止痛。若为虚寒证,则在温经补血的基础上,可适情选用香附、乌药、川楝等,引气药入血,以活泼生机。

  二

  血热证

  热邪蕴蓄营血,迫血妄行,或气郁化火,煎熬阴血而引起的月经疾患,可见于月经过多、月经先期、崩中漏下、或月经过少、倒经等。临床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经色深红或紫,月经量多或下血如崩,质黏稠,或月经先期量少,经色紫黑,经期或经前吐血、衄血,心烦口渴,喜冷恶热,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滑数或细数等。治从“热者寒之”,“壮水制火”之法。气郁化火者,在清热凉血基础上,常选用醋柴胡、醋香附、川楝子、醋青皮等药,以疏肝解郁,辛散热邪。若经量过多,则予凉血止血药中伍香附、川芎等止血而不留瘀;经脉逆行,吐血衄血者,可选用沉香、木香、降香等降气散热,引血下行;血热阴虚者,则在滋阴清热的基础上,少佐醋柴胡、川楝子等行滞和血,以防滋腻。

  三

  虚证

  举凡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气血两虚所致之月经疾患,均为虚证范畴。可见于月经先期、后期、量多、量少、先后无定期、痛经、闭经、崩漏、及绝经期前后诸症。临床主要表现为月经过多,淋漓不断,色淡质稀,肢倦便溏,或月经后期,量少或点滴不下,少腹隐痛,面色萎黄,畏寒喜暖,腰膝酸软,或手足心热,头晕耳鸣,失眠盗汗,舌淡苔薄白,或无苔,脉沉弱无力或虚细等症状。治从“虚者补之”,“因其衰而彰之”立法。气虚者,以补脾益气为主,可适情选用小量砂仁、陈皮、柴胡之类,使补而不滞,气机调达;气不摄血,崩漏不已,淋漓不尽者,当从“散者收之”,“下者举之”立法,固摄升提中可适情选用小量制香附、川芎、醋柴胡之类,使涩而不滞,留而无瘀。临床扶阳必兼益气,补气也每佐通阳。阳虚气机运行迟涩,往往虚中兼滞,治当扶阳益气为主,少佐行气理滞之药,可视情选用陈皮、柴胡、吴萸、乌药之类。血虚者,在滋阴补血的同时常须益气,以使“阳生阴长”,可少佐砂仁、香附、玫瑰花之属,一为畅运血行,使滋补而不腻膈;一为引气药入血,而生血气。

  四

  实证

  气滞或血瘀所致的月经疾患多属实,即所谓“邪气盛则实”。如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所致之月经后期、先后无定期、痛经、经行吐衄及经期前后诸症等。临床表现为月经周期延长,或先后无定期,量少,经行不畅,小腹胀痛或坠胀,或经期乳房胀痛,烦躁易怒,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脉弦等症。治从“木郁达之”,“结者散之”立法。肝气郁滞者,以舒肝和营之逍遥散为主,常加香附、川芎、玫瑰花、木香之类,所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若肝郁化火,经行吐衄,去柴胡加丹皮、栀子,并视情少佐沉香、木香、橘皮、竹茹等辛开苦降;气滞初及血分,经行不畅量少者,加青皮、郁金、川芎、泽兰等行滞通络;瘀血为主者,见有经行涩少或经闭,腹中有块,疼痛拒按,经色紫黑有块,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等症,治从“血实者宜决之”立法,以破血逐瘀为主,配伍理气行滞之品,如三棱、莪术、乳香、没药、橘核、青皮、香附、木香等,以使气行血行。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