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惊蛰节气养生知多少?

   3月5日周日就是惊蛰了,一年中的第三个节气。

  惊蛰,是“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有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雷打惊蛰谷米贱,闻雷米如泥。”   但真正使冬眠动物苏醒出土的,并不是隆隆的雷声,而是气温回升到一定程度时地中的温度。   万物回春   饮食·多甘少酸   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此时再摄入大量脂肪会加重肝脏的负担。   专家建议:这一时段饮食上要着重注意养生,应遵循顺应阳气升发的特点,多吃含植物蛋白以及维生素的清淡食物,适当食用一些甜味食物。   多吃清淡食物   惊蛰后,天气将明显变暖,清淡的食物有助于自身的新陈代谢,因此,推荐多食一些春笋、芹菜等对肠胃蠕动有很好效果的粗纤维蔬菜。   惊蛰日吃梨。惊蛰时节,气温还是偏低和干燥,因此在春天还应多吃生津润肺的食物。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在民间还有惊蛰吃梨的说法,梨的吃法很多,可生食、可蒸煮,也可以榨汁。春季吃梨最好还是以冰糖煮制,这样不仅可以避免食物冰冷,更利于和胃降逆。   起居·一定要心情愉悦   “惊蛰”是反映物候的节令,天气渐渐回暖,春雷开始震响。此时肝气旺盛,人易动怒,要注意情绪神志的调摄,随时保持心耳气和,不妄动肝火,否则肝气升腾太过,易患眩晕、中风之病。   此节气宜用枸杞泡茶或生嚼,可补血补气,令肌肤红润有光泽。   在江南,“倒春寒”现象要一直延续到惊蜇的最后几天,而北方寒冷气候则还要时间更长一些,所以“春捂”在此节气中非常重要。尤其是老年人,在此节气中不要因天气变暖而将衣服减得过少,应随气候冷暖而适当增减衣服。   此外,由于气温上升,湿度提高,各种细菌病毒开始大量繁殖。如果长时间门窗紧闭,或空气流通不好,容易引发疾病,因此应开窗勤通风。   运动·运动解春困   春暖花开,惊蛰是阳气上升的时节,人们要抓紧这个时间激发体内的阳气。   1   伸懒腰可解乏、醒神、增气力、活肢节。所以提倡春季早起多伸懒腰。   2   春季散步可以消除疲劳,有助于健康。散步时可配合擦双手、揉摩胸腹、捶打腰背、拍打全身等动作,有利于人体疏通气血,生发阳气。   3   惊蛰最佳运动:放风筝   春天放风筝是一种传统的习俗和运动,不仅可以怡情养性,而且对于强身健体、防病治病都有很大帮助。   专家表示:放风筝的好处除了可以舒展筋骨、明目外,还可以有效调理神经衰弱、抑郁症等疾病。   防病·注意护胃防   1   感冒易发多   惊蛰时节,人们更要注意保暖,根据天气变化,随时加减衣服,可以早晚穿披肩,避免风寒湿气的侵袭,预防感冒。   2   倒春寒”防关节炎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因风、寒、湿三邪侵入人体肌表经络,使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如果出现“倒春寒”,有膝关节炎的人感觉酸痛更明显,这类人平时可以带护膝,或艾灸膝关节。   3   注意保胃护肠   “惊蛰春雷惊百虫。”惊蛰过后,万物复苏,春暖花开,同时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人们更应该注意保胃护肠,预防肠胃疾病。最好不要吃过夜的食物,如果有过夜的食物,应热透才吃。   4   防流行性疾病   惊蛰过后,也是流行性疾病多发的季节,如流感、流脑、水痘、带状疱疹、甲型肝炎等。这时候,最好饮食有度,注意家庭、个人卫生,勤洗手,多开窗。   5   踏青防过敏   如果要去郊游踏青的话,要注意预防花粉过敏,容易花粉过敏的人,最好能了解自己对什么花敏,主动避开过敏原。   家庭保健·节气艾灸   惊蛰时节,冷暖空气交替频繁,冷空气尽显余威,有时还会长驱直入;暖空气与时俱进,势力渐强,百病易发,两者交替作用,易诱发流感、病毒性肝炎等疾病,因此这时要补充人体的阳气,阳气充足后,才可以将人体中的邪气一并带出体外。此时艾灸以下穴位可扶助正气,激发机体潜在的顺应及应变能力。   【艾灸取穴】大椎穴、外关穴、肝俞穴、神阙穴   (以上穴位,建议1天1次,一次选取2~3个穴位,每穴灸30~40分钟,10天为一个疗程。)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