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华佗传》: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迫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瞋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县衙又贴新布告了!快去看看。”
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听到后拧紧了眉:“布告?不会又加了赋税吧?哎,真是要愁死人。”
他边上一个书生模样的男子翻了个白眼:“没文化,真可怕!上面“求医”两个大字都认不得吗?”
“据说是郡守得了重病,正四处求医!”
“你们看!你们看!还有重金酬谢呢!”
正在很多人都围着县衙的布告栏议论纷纷的时候,一个容貌普通的布衣男子挤进人群里,出人意料地将布告揭了下来。人群静了一瞬。
随着揭布告的男子被衙役请走,人群再次沸腾起来,纷纷猜测:这个神秘男子究竟是谁呢?
郡守府里,郡守的儿子快步出门迎接,待看清男子的模样,还未开口,脸上先多了几分喜色:“久仰华佗先生大名,快请快请!”
华佗随他入了房内,先是对郡守细细诊察了一番,而后捻着胡子沉吟不语。
屋里的人都屏息待他开口。
等了好一会儿,郡守夫人终于忍不住开口:“先生,您看大爷的病……”
还未说完,华佗举起一只手打断她:“这个数。”
病床上的郡守最先反应过来,他瞪着华佗呵斥道:“不要给他!掉进钱眼里的庸医!”
郡守儿子说:“母亲!请您差人去取五十两银子来!”
华佗硬邦邦地插道:“五百两。”
郡守儿子顿了顿:“好,五百两!母亲!”
郡守夫人这才反应过来,用眼神责备了一下郡守,吩咐下人将银钱呈上来,亲自送到华佗手上。
华佗接过来翻来覆去整整数了三遍,确定钱的数目对了,才矜持地捉起笔在纸上写起来。
郡守见他这副嘴脸,气得目眦尽裂,张嘴就要大骂,被夫人和儿子好说歹说劝住了。
“这个药方里都极阴的药,须得在阴气最盛的子时打开,方不至于流失了药效。”华佗留下这样一句话,随即振了振衣袖,施施然走了。
屋里众人:“……”
只能等。
时间在这个时候忽然变得特别慢,每一分每一秒的流走都是一种煎熬。好不容易等到子时众人都不觉松了一口气。
郡守从儿子手中一把抢过药方,三下五除二打开了,低头一看,上面哪有什么药,只两个歪歪扭扭的大字,极尽嘲讽之色:
“蠢、货!”
郡守简直气炸了,“来人!”他红着眼嘶吼道:“去!去把那个庸医给我捉起来,大卸八块!”说着,吐了数升黑血,瘫倒在床上。
醒来的时候,郡守觉得心头畅快,破天荒要了很多吃食,并且问了自己最关心的问题:“那个庸医捉到了吗?”
儿子暗笑,避而不答,只吩咐下人端了一碗清粥过去,说:“父亲大病初愈,要循序渐进,先吃些清淡的东西。”
郡守那个心急啊,哪管他说了什么,只一味叫道:“那个庸医……”
“父亲,您先冷静一下。现在感觉身体怎么样啊?”
“身体?咦,好像好多了,压在心头的郁结似乎散了,好生畅快。胃口也好了!”郡守一脸惊喜地问:“难道你们又给我请大夫了?哪个神医把我治好了?”
“这个神医不是别人,正是华佗。”儿子笑着说:“他看了您的病,觉得是操劳过度、痰血郁结所致,用激怒的方法可以治好。于是就和儿子商量一番,定了这个计谋。事急从权,还请父亲恕罪。”
郡守愣住了:“这……竟是这样吗?”过了半晌,他才如梦初醒:“追杀他的人……”
“我已经吩咐他们不要去追。”
……
这是一则以怒治思伤脾的典型医案。华佗用“激怒”的方法治好郡守的病,其实是运用了中医“五行学说”中“木克土”的理论。
五行相生相克中,肝属木,在志为怒;而脾属土,在志为思。木能克土,故怒能胜思。
思为脾之志,思伤脾。过度思虑可以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医案中,郡守就是因为思虑过度,导致脾气郁结,不能运化水谷,出现心情郁结、厌食、腹胀。
而人在发怒时,我们常常形容为怒发冲冠,就是说怒气是往上冲的。这一冲,自然就把忧思郁结的气给冲散了,使郡守吐出郁积的黑血,从而恢复了脾的运化功能。
所以说,怒胜思,适当发怒可以制约思虑过度所致的病变。
其实不单是华佗,历史上很多医家都用过这个方法。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文挚,也是用激怒的方法治好了齐王的病,但是他却没有华佗这么幸运。齐王残暴昏庸,被惹怒之后不顾大臣劝阻,以怨报德,执意令侩子手将文挚扔入滚烫的油鼎中生烹至死。惨烈至此,叫人唏嘘不已。
怒气用之适当可以治病,但是用之太过则能害人,必须警惕!《三国演义》里就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诸葛亮深知周瑜气量狭小,略施小计三气周瑜,最终把周瑜气得大怒,吐血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