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上病下治”与“下病上治”

  “上病下治”与“下病上治”在《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里曾首先提到“……病在上,治之下;病在下,治之上……”说明对于疾病的处理,除了通常的治法以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病情须要作异乎寻常的处理。“上病下治”及“下病上治”即属于后一种情况,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这种治法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1何谓“上病下治”、“下病上治”

  “上病下治”和“下病上治”,分内服与外用药物两大类。从内服药物而言,所谓“上病下治”,即上焦(有时指中焦)及偏于体表上部的一些病症采用调整中焦、下焦为主作为治疗的手段和方法;而“下病上治”则为下焦(有时指中焦)或是偏于体表下部的一些病症,采用调整上焦或中焦为主作为治疗的手段和方法。举例来说,咳喘患者如果单从临床证候的表面现象分析,它似乎是与上焦肺脏最有关联,但是中医认为有不少虚证咳喘,用普通降逆平喘治肺的方法每每乏效,而须用温肾摄纳等治下焦的方法处理,这就是“上病下治”法;又如小便不通明明是下焦膀胱的证候,但在临床上有时采取通利小便的方法不能奏效,而用开肺气或补中气等治理上焦、中焦的方法,居然获得显著效果,这就是“下病上治”法。

  外用药物的“上病下治”及“下病上治”,主要是以施治部位和产生证候的病位相比较,如施治部位高于产生证候的病位,即称“下病上治”法;若施治的部位低于产生证候的病位,即为“上病下治”法。如鼻衄采用大蒜捣敷足心的治法,就是外用药物的“上病下治”法;又如子宫脱垂用蓖麻仁捣碎敷于头顶百会穴以升举,即为外用药物的“下病上治”法。

  2“上病下治”法的治例

  从内服药物的角度出发,“上病下治”多数适用于一些内科杂病,今举例如下。

  1头痛:《名医类案》中有一则医案,记述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曾经治一妇女,患偏头痛已数年,兼有眩晕,眼睛红肿,大便燥结,脉象急数有力,张子和认为系“阳燥金胜”,用大承气汤加味法治之而愈。又如《医宗必读》载李士材曾治一患者“头痛如破,昏重不宁,风药血药痰药久治无功,脉之(就是诊患者的脉)尺微寸滑”,诊为肾虚水泛为痰。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等遂愈,重点乃从肾治。

  2眩晕:一般中年以上患者的眩晕以肾虚最为多见,治疗时每以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方加减,这是眩晕证较常选用的一种“上病下治”法;又如《续名医类案》记载:“龚子材治大学士高中玄患头目眩晕,耳鸣眼黑,如在风云中,目中溜火……诊之六脉洪数,此火动生痰,以酒蒸大黄三钱为末茶下,一服而愈,盖火降则痰自清矣。”这是眩晕的另一种“上病下治”法;此外,眩晕亦有从中焦脾胃治疗的。

  3咳喘:虚证咳喘多从下焦肝肾论治,尤其以治肾更为重要,因为中医认为“肾为气之根”,肾虚气喘的主要特点是呼长吸短,气促而不足,脉微或浮大虚弦,亦多见于中年以上患者,至于具体下治法则有温肾摄纳、引火归元、滋养肝肾、温补脾肾、补中益气等法。

  现在再来谈谈外用药物中的“上病下治”法,根据古今文献资料分析,这种治法较多用于内科杂证和五官病证。举例如下:

  1噤口痢:痢疾毒热炽盛、饮食不能入口者,称为噤口痢,可用“足心敷法”(即以药物敷于足心涌泉穴),药用吴茱萸研末,醋调敷两足心(见邹笙《外治寿世方》);亦可用敷脐疗法(即用药物敷贴脐部),药用黄瓜藤烧存性,香油调贴脐部,或以木鳖子和飞面敷脐(见吴师机《理瀹骈文》)。

  2干哕:肾炎尿毒症患者,常有干哕不止的症状,中医认为大多由于肾虚湿浊上泛所致,可用大蒜捣泥,薄敷足心涌泉穴,外以纱布包扎,隔12小时取下纱布,洗去蒜泥,能引导湿热下行。

  3鼻衄:李时珍曾用大蒜捣敷足心治疗鼻衄患者。古代还有用线扎中指的方法治疗鼻衄的,这属于外治法中的不药疗法,亦属“上病下治”的范畴。

  3“下病上治”法的治例

  内服药物的“下病上治”法较多用于内科杂病及妇产科疾患。述例如下。

  1痿证:痿证乃指两下肢痿软,不能行立。《素问?6?1痿论》认为系“肺热叶焦”所致,不过实际原因与阳明胃也有关系,故又有“治痿独取阳明”的说法(亦见《素问?6?1痿论》)。近代已故名医丁甘仁就主张用养肺阴、清阳明的“下病上治”法。但古代亦有用补中益气法获效的。

  2大便不通:万密斋曾治某患者大便不通,脉微气弱,气口脉浮大而软,诊为内伤、气血两虚,服补中益气汤倍加当归而愈。这种便秘不用通导而用补的治法,中医术语又称“塞因塞用”。

  3癃闭:张隐庵治一癃闭以补中益气汤治愈,张子和则曾用吐剂治癃闭。前者的作用主要是升提,有利于膀胱气化;后者的原理是去上焦气闭、痰闭,而使下焦得以通流。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