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季以来,流感、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增多,这些病的主要症状多表现为咳嗽,如治之不当,常迁延不愈。咳嗽不仅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症状,也是中医学的一个病,张仲景《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有不少条文辨治咳嗽,如果辨证准确,用活经方,不仅见效快,而且疗效非常好。
病案一:唐某,男,80岁。咳嗽、咳痰、喘息伴大汗1月余,加重1周。2009年11月19日初诊。有慢阻肺,肺心病史,寒冷季节时经常犯病。1月前,因受感冒发病,频频咳嗽、咳痰,伴胸闷喘息,去某医院诊为慢阻肺,肺部感染,心力衰竭,住院输液12天,用过甲强龙针剂,出院后不久,又发咳、痰、喘,动辄加重。1周前,天气骤寒,诸症加重,咳剧时伴全身大汗,非常痛苦,求治。诊见:精神萎顿,不时剧咳、咳白色黏痰伴喘息,阵发性胸闷心慌,疲倦乏力,畏风怕冷,咳时大汗,口干渴而不欲饮,无口苦,双踝部轻度凹陷性水肿,纳差,眠差,二便可,舌质暗,舌体胖大、苔白腻,脉沉细弱。四诊合参,乃太阳、少阴、太阴合病,阳虚寒盛,阴阳不和,痰凝饮阻。治宜温阳祛寒,调和阴阳,祛痰蠲饮。方予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半夏厚朴汤合方化裁:炮附子(先煎1h)18g,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各20g,厚朴、杏仁、苏子各18g,清半夏、茯苓各30g,肉桂10g,红枣7枚(掰开),4服,日1服,水煎分2次服。
二诊:咳嗽、咳痰、喘息、胸闷心慌减轻,出汗明显减少,仍困倦乏力,服第3服药后夜间两次流鼻血,第4服药减半量服用。笔者告诉患者这是阳回阴化的祛邪反应,不要怕,可继续服用,原方炮附子加至25g(先煎1。5小时),加干姜30g,继服4服。
三诊:精神渐好,诸症明显减轻,夜间已可安睡,没有再流鼻血,上方炮附子加至30g(先煎1。5小时),又服8服,诸症消失。
按:患者年高久病,素体虚弱,复感风寒之邪而引动宿疾,表证未解,邪又入于少阴、太阴,既有营卫不和,又有阳虚寒盛,痰饮内阻,乃新感与宿疾兼见之证,宜表里同治,但重在温阳治本,故以桂枝加附子汤扶阳解表,一则温经祛风寒之邪,二则复阳固卫表止汗。合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以桂枝解肌祛风寒,调和营卫,以厚朴杏子通降气机,平喘止咳。合以半夏厚朴汤并将苏叶易苏子,意在加强化痰饮而止咳,降逆气而平喘之力。肉桂温肾助阳,《本草纲目》引《别录》谓其“利肝肺气,心腹寒热,冷疾,……出汗……咳嗽”,加之以益命火,消阴寒。附子具纯阳之性,《本经》谓其“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二诊、
三诊加重炮附子的用量在于加强扶阳祛寒,温化痰饮,降逆止咳之力。
病案二:黄某,女,68岁。咳嗽、咳痰半月余。2009年11月26日初诊。有慢性支气管炎史,经常发病。半月前,因感冒而诱发,发热,咳嗽,咳痰,曾输液5天,加用过地塞米松针剂,发热退,但咳嗽,咳痰逐日加重,入夜更甚,特别是凌晨4点左右,咳嗽频剧,常咳至上气不接下气。去某医院诊为慢性支气管炎伴肺部感染,多方治疗效不明显,求治。诊见:精神差,乏力,面色晦暗虚浮,阵发性剧咳,咳白色清稀痰,咳剧时喘促气短,畏冷,无口苦、口干、口渴,无汗,纳差,眠差,二便可,舌淡嫩,舌体胖大,舌苔白腻水滑,脉沉细数。四诊合参,证属太阳、太阴、少阴合病,阳虚寒盛,痰饮上逆。
治宜温阳降逆,化痰蠲饮。方予麻黄细辛附子汤合小青龙汤化裁:炮附子6g,炙麻黄、细辛各12g,桂枝、白芍、炙甘草、五味子、陈皮各15g,清半夏、茯苓、干姜各30g,肉桂6g,3服,日1服,水煎分2次服。二诊:诸症明显减轻,夜间咳嗽次数减少,仍畏寒,将原方炮附子加至9g,肉桂加至10g,继服4服,诸症悉除。
按:患者咳嗽入夜加重,显系阳虚寒盛之证,白昼为阳,入夜属阴,素体本虚寒,又用激素伤阳,太阴阳虚则饮停,少阴阳虚则寒盛,阳不胜其阴,故入夜加重,而凌晨之时阳气未振,阴寒较盛,故咳嗽尤甚,此乃太阳表寒未解,太阴、少阴阳虚饮停之证。一诊方予麻黄细辛附子汤,扶阳解表,温化痰饮,笔者体会,病侧重在上焦,小量附子既可奏效。合以小青龙汤表里双解,侧重于化痰蠲饮。《汤液本草》谓肉桂“补命门不足,益火消阴”,加之治本以疗夜间咳甚之证。陈皮辛苦温,《本草纲目》引《别录》谓其“清痰涎,治上气咳嗽”,既能燥湿化痰,又能温化寒痰,且辛行苦泄而能宣肺止咳,加之用于寒痰咳嗽,可增强疗效。二诊仍有夜间咳嗽,畏寒,故稍加重附子、肉桂之量以加强温补下焦之力,方证对应,故仅服7服即见显效。
体会:上述两案或因喘息,或因发热,都用过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甲强龙),滥用激素,最易耗伤人体元阳,引邪入里,肾阳亏损常可致使水不归壑,泛为痰饮,冲肺而咳。所以辨治此类咳嗽必须重视扶阳治本,“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病案一方中附子与半夏合用并不会产生相反作用,因附子不是乌头,只是乌头块根上所附生的子根,可据证与半夏在复方中合用,《金匮要略》中的“附子粳米汤”即是附子与半夏同用的范例。实践证明,对于外寒内饮而阳虚寒饮较重者,小青龙汤加附子疗效的确很好。
病案二的细辛量用至12g,已突破前人所谓“细辛不过钱”之线,实际上,“细辛不过钱”主要指用散剂,《本草纲目》有细辛“若单用药末,不可过一钱”之说,而入煎剂则没有此限,可据证而适当加量,《伤寒论》中小青龙汤细辛用三两,量就较大,且与麻黄、芍药、干姜、炙甘草、桂枝等量,可见,张仲景用药并未认为细辛过钱有毒。笔者临证体会,细辛一味,按《伤寒论》用法,辨证应用,以复方入药,煎汤使用,用量稍大一些,也是非常安全的。
咳嗽常用方剂总结
一、风寒咳嗽
麻黄汤、小青龙汤(舌红方中桂枝可用葱白代替)
小青龙汤方证(外寒内饮)外有寒内有饮,多见胃部不适,痞满,要化饮散寒并用。
①咳嗽吐白泡沫痰,舌质淡苔水滑,脉弦紧。
②咳嗽吐黄白痰量多,心烦胸满,背恶寒,饮水后胃脘不适,苔白腻或黄腻,宜小青龙汤加生石膏。
③兼小便不利、便溏加茯苓。
二、风热咳嗽
麻杏石甘汤(体弱者用麻黄根代替麻黄):麻杏石甘汤中麻黄、石膏比例为1:3/5;此方因热,不论外感内伤均可用之。
三、凉燥化热
麻杏石甘汤
四、风邪咳嗽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和营卫止咳):咳嗽,汗出,恶风。
五、痰湿咳嗽
①半夏厚朴汤方证(肺失肃降):咳嗽痰多,胸闷,舌苔白厚腻,有热者加生石膏。
②苓甘五味姜辛汤方证(仅内饮):咳嗽咽干,嗳气,胸闷便溏,舌质白厚腻,脉滑细,此方主之。
六、风湿咳嗽
麻杏薏甘汤
七、痰热咳嗽
小陷胸汤方证(清痰热法):咳嗽胸闷,吐黄痰,舌苔黄腻,脉弦滑。
八、肝气犯肺
小柴胡汤方证(和解治咳嗽):两胁苦满,咽干,舌质淡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滑。
九、阴虚咳嗽(内燥咳嗽)
麦门冬汤合百合地黄汤加杏仁、枇杷叶(养阴止咳):干咳少痰,舌质白苔少。
十、阳虚咳嗽
上:甘草干姜汤、苓桂术甘汤、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半夏杏仁。
中:理中汤或附子理中汤加半夏杏仁。
下:四逆汤或真武汤加半夏杏仁。
以上方剂可在仲景中医微信号后台输入方剂全称,获取相关方组。
【案例】
1、咳嗽
叶瑞初君,丽华公司化妆部。二月十七日初诊。咳延四月,时吐涎沫,脉右三部弦,当降其冲气。方药:茯苓三钱、生甘草一钱、五味子一钱、干姜一钱半、细辛一钱;制半夏四钱、光杏仁四钱。二月十九日二诊,两进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咳已略平,惟涎沫尚多,咳时痰不易出,宜与原方加桔梗。方药:茯苓三钱、生甘草一钱、五味子五分、干姜一钱、细辛六分、制半夏三钱、光杏仁四钱、桔梗四钱。叶君昔与史惠甫君为同事,患咳凡四阅月,问治于史。史固辞之,以习医未久也。旋叶君咳见痰中带血,乃惧而就师诊。服初诊方凡二剂,病即减轻。服次诊方后,竟告霍然。(曹颖甫.1979.《经方实验录》)
〔按〕历经秋冬,咳延四月,中气必虚,寒饮兼燥,故见咳嗽时吐涎沫,咳甚则痰中带血。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姜、辛、味合用温肺化饮而不伤阴;半夏、杏仁、桔梗化痰润肺,宣降肺气。虽痰中带血,仍投温药化饮,实合天时病机,加之健脾益阴之品,标本兼顾,故得神效。
2、迁延性咳嗽
某男,67岁。患者咽痒咳嗽,甚则伴喘,痰多而色白,纳可,时有心悸,苔薄白,脉紧而细。体查除两肺呼吸音略粗外,余无异常,X线胸透无异常发现。此风邪久稽,痰饮内阻,拟理肺化痰,以苓甘五味姜辛汤化裁。患者服药5剂,咳嗽明显减少,再服5剂,症状基本消除。[尤松鑫.1991.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味治疗迁延性咳嗽,南京中医学院学报]
〔按〕芩甘五味姜辛汤原方为支饮复作而设,茯苓利湿而除水饮,甘草培脾和中,干姜温中化饮,细辛宣肺散寒,五味子收敛肺气,合而用之,共奏温肺散寒,化痰蠲饮之功。本案例乃属寒饮内阻为患,且咳痰喘均重,遂加入宣肺化痰理气之品。
3、哮喘
患者男,71岁。1995年1月15日初诊。自述哮喘发作10余天,症见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胸膈满闷如塞,咳痰色白如沫,质黏难咯,形寒肢冷,舌苔白滑,脉弦紧。诊为哮证,证属寒哮,治以温肺散寒、祛痰平喘。用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味合小青龙汤,日1剂,水煎分2次服。3剂后呼吸急促困难、喉中哮鸣声消失。继服6剂后胸膈满闷如塞、形寒肢冷、咳痰及肺部哮鸣音消失。[张富强等.1996.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味治疗哮喘53例.山东中医杂志]
〔按〕本案属中医哮证范畴。哮证的发生,为宿痰内伏于肺,复加外感、饮食、情志、劳累等因素,以致痰阻气道,肺气上逆所致。此病病程长,常反复发作,未发作时晨起、夜间多咳痰色白如泡沫。《医学统旨》曰:“哮证喘吼如水鸡之声,牵引背胸,气不得息,坐卧不安,或肺胀胸满,或恶寒肢冷,病者夙有此根,又因感寒作劳气恼,一时暴发……治法专以祛痰为先,兼用解散。”在治疗上应以祛痰饮为主。苓甘五味姜辛汤主治寒饮内蓄,开舍相济,温散并行;佐以麻黄、杏仁、桔梗、半夏,宣降并用,增强平喘祛痰止咳之功。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哮喘效果较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