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寒露灸任督二脉,胜吃母鸡加补药!

  10月8日就是我们今年的寒露了,在这一天艾灸任督二脉会有奇效!

  寒露是气温由凉变寒的转折点,相对于白露,寒露代表气温更低,民谚有"先白后寒"之说,而在寒露艾灸任督二脉,胜吃老母鸡加补药!

  任脉:神阙、关元、太渊、足三里

  督脉:大椎、肺腧、肾俞、八髎

  寒邪来袭,多灸任督补阳气!

  “寒露”来临之际,天气主题就是一个字---“寒”。秋风萧瑟,秋雨绵绵,最要紧的是防止寒邪入体。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这句谚语提醒大家:白露节气一到,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体;寒露节气将近,应注重足部保暖。

  《千金要方》中也说到:“每八月十日已后,取微火暖足,勿令下冷无生意,常欲使气在下。”即每年农历八月的深秋季节,应当重视足部保暖,防止下肢受寒。

  尤其是各位女性朋友要注意,女人体质属阴,而秋天是“阴气重,阳气衰”的季节,所以要特别注意补充阳气!而补阳气,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艾灸任督二脉!

  ↓↓↓任督二脉的穴位图如下:

  下面我们挑几个比较重要的穴位介绍下:

  灸“关元”——补阳气!

  关元穴是人体保健要穴之一,艾灸关元坚持一段时间可以健康长寿、增强体质。关元穴是人体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在任脉的交会点,此穴有精宫、丹田等别名。艾灸关元穴可以治疗一切阳虚症、气虚症,如气喘短气、畏寒怕冷、小便频数、腹痛、月经不调、虚劳羸瘦等等。

  古今医学家都认为关元穴是一个能起死回生的重穴,并且都认为刺激该穴的重要手段就是灸。艾灸此穴一定要掌握火候,那就是要温而不烫,灸的时间要长,持续地温灸,达到热量内透,自觉腹内暖洋洋,热乎乎,像融化般的舒适状态。灸到红晕为度。艾灸关元穴见效,腹内的寒气会立时觉消散。

  灸“足三里”——提正气!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赖之充养,是生命的根本。而调补脾胃的重要穴位“足三里”可以补益气血,扶正培元,达到保健防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艾灸对人体机能的调整具有整体性,通过艾灸“足三里”,促进气血运行,起到温中散寒、化瘀消肿的作用,并能健脾补胃,增强正气,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发挥其防病强身、延年益寿的作用,特别适合在寒露这一天艾灸。

  灸“肺俞”——强卫气!

  寒露这一天之后寒气逐渐加重,户外出行锻炼时冷空气直接吸进肺里,为了避免寒邪入体,固护肺气变得很重要!肺俞穴是肺脏之气出于背部之所,还是主宰全身在表之卫气,固护人体之正气不受邪气侵犯。

  此外,寒露不要忘了养胃!

  秋天气温渐渐变凉,而胃肠道对于寒冷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护不当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或使原有的胃病更加严重。因此,寒露之际的养生特别要注意养护好自己的胃部。

  艾灸主穴:

  中脘穴、足三里穴、脾俞、胃俞。

  艾灸配穴:

  胃酸过多:阳陵泉、公孙、太冲、肝俞

  上腹饱胀:上脘、梁门

  大便稀溏:神阙、天枢

  大便潜血:隐白、肝俞

  消疫乏力:关元

  恶心呕吐:内关

  发热:曲池

  艾灸时间:

  肢体每穴15-20分钟,躯干每穴30-40分钟,保健的话隔天艾灸一次。

  最后,寒露之后要早睡早起!

  秋天要早睡!

  秋天要早起!

  秋天要早睡早起!

  注意!这不是一个简单、普通的小提示,而是一件可以和艾灸相提并论的重要事情!所以我说了三遍!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指出:“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秋天是“阴气重,阳气衰”的季节,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达。

  每到气候变冷,人就会昏昏沉沉,浑身乏力,严重的还会引起脑血栓呢!分析原因和天气变冷、人们的睡眠时间增多有关,因为人在睡眠时,血流速度减慢,易于形成血栓,然后导致血液流通不畅,就会浑身乏力。所以要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达,避免血栓形成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