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节气艾灸 | 秋分节气艾灸的黄金时间

  秋分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3日。《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为“半”之意。

  一是,日夜时间均等,并由日长夜短逐步日短夜长。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的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

  二是,气候由热转凉。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如左河水诗曰:“暑退秋澄转爽凉,日光夜色两均长。”即为“转秋凉”。

  秋季养生

  《黄帝内经》:“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译:秋季的三个月,谓之容平,自然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此时,天高风急,地气清肃,人应早睡早起,和鸡的活动时间相仿,以保持神志的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不使神思外驰,以保持肺气的清肃功能,这就是适应秋令的特点而保养人体收敛之气的方法。若违逆了秋收之气,就会伤及肺脏,使提供给冬藏之气的条件不足,冬天就要发生飧泄病。

  秋分艾灸最合适

  秋天是肠道传染病、疟疾、乙脑的多发季节,也常引起许多旧病,如胃病、老慢支、哮喘等的复发,患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中老年人若疏忽防范,则会加重危险。此秋分之时可选用艾灸来预防秋季疾病的发生,且还有助于身体阳气的收敛,下面给大家介绍几个适合秋分艾灸的穴位:

  1

  合谷穴

  合谷:合谷经穴名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位于手背虎口处,于第一掌骨第二掌骨间陷中。

  功效:合谷具有肃降收敛的作用,可调理因阳亢或心肺热引起的口干舌燥,亦可用于清热解表,发热恶寒的作用。

  灸法:艾条灸5—10分钟,热者可用泻法。

  2

  肺俞穴

  肺俞: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主治肺部症状及呼吸道疾病,如鼻炎、咳嗽、气喘,咽炎等。

  灸法:艾条灸8—15分钟。

  3

  中脘穴

  中脘: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功效:五行中土生金,肺属金,很多由于肺气不足导致的病症都是脾土不能生养肺金。胃脘痛,腹胀,呕吐,呃逆,翻胃,吞酸,纳呆,食不化,疳积,膨胀,黄疸,肠鸣,泄利,便秘,便血等。

  灸法:艾条灸10—20分钟。

  4

  足三里

  足三里: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该处即是。

  主治:足三里是一个能防治多种疾病、强身健体的重要穴位。也是秋季艾灸的重要穴位,因为足三里能生发胃气、燥化脾湿。能调节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有防病保健作用。

  灸法:艾条灸10—15分钟。热者可用雀啄手法引火下行。

  饮食

  在饮食摄养上,因秋属肺金,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所以秋日宜收不宜散,要尽量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甘润的果蔬。同时秋燥津液易伤,引起咽、鼻、唇干燥及干咳、声嘶、皮肤干裂、大便燥结等燥症,宜多选用甘寒滋润之品,如百合、银耳、淮山、秋梨、莲藕、柿子、芝麻、鸭肉等,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