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在古代称为“箸”,发源于中国,是亚太地区常用的餐具之一。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
筷子的“筷”字是怎么发展演变过来的呢?这个称谓起自明代,明人陆容所著《菽园杂记》一书记载:“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原来,“箸”和“住”同音,船家最怕船抛锚停住,因此改称“箸”为“快儿”,意为让船快行。
“一双”筷子的哲学道理和物理原理
筷子是两根,称呼却是一双。在餐厅里呼唤服务生“拿一双筷子吧”,那肯定是中国人;如果说“拿两根筷子吧”,那一定是外国人。
为什么明明是两根筷子,却叫一双筷子呢?
这里面有太极和阴阳的理念。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就是二,二就是一;一中含二,合二为一。这是中国人的哲学,西方人很难理解。
筷子在使用的时候,讲究配合和协调。一根动,一根不动,才能夹得稳。两根都动,或者两根都不动,就夹不住。这是中国的阴阳原理,也有西方力学的杠杆原理。
筷子还有点穴、按摩和刮痧的作用。旧时人们走江湖,身上只要有一双筷子,有什么毛病都能自己搞定。即便忘了带,随手掰根树枝或芦苇,折断了,在石头上磨一磨,在水里洗一洗,也能用。
扩展阅读:筷子使用有忌讳
估计很多人都非常不解,为什么小时候家长一定要教育我们用右手拿筷子。
《礼记.内则》:“子能食食,教以右手。”就跟西餐讲究左叉右刀一样,我们的食礼早在西周时期也固定了。当时讲究的是匕箸配套,但一次只能用一样,举匕吃粥时就得放下箸,不许左右开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