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冬令时节小儿怎么服用膏方

  又到冬令进补时,在成人们热捧膏方进补的同时,开始有家长也想趁机给孩子补上一补,期望孩子能够因此而增强身体抵抗力。于是今年冬天,专门为小朋友开设的“儿童膏方”数量呈急速上升之势——看来,小朋友也开始赶上膏方进补的这波热潮哟。

  小儿脏腑娇嫩,尤以肺、脾、肾三脏不足更为突出。儿童膏方是针对儿童先天不足、肺脾肾不足等诸种生理特点,结合不同体质来调整阴阳气血而拟定的调补处方。对脾胃虚弱的小孩,可适当用膏方调治,有利于改善体质,增强抵抗能力,改善脾胃状况。

  三种虚证的儿童是适合用膏方调补的,这三种虚证的主要症状是:一是肺虚,主要表现为平时易感冒、多汗、容易呼吸道感染或者反复哮喘发作、过敏性疾病等。二是脾虚,主要表现为长期厌食、身体消瘦、发育迟缓、面色萎黄、贫血头晕等。三是肾虚,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夜寐不安、血尿或患者有肾病。膏方调理师有针对性的,只有体质虚弱、某些慢性疾病患儿才需服用,不虚就不要补。神农中医馆膏方都是根据老中医看诊后以每个小儿身体体质进行开方,对小儿的身体体质及健康提高一个层次。

  【小儿服用膏方需注意】

  一、一般来说,只有4岁以上的儿童才能服用膏方。

  对于患有经常性感冒、反复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儿童,冬季服用膏方都有很好的疗效。另外,膏方还有助于长高,生长发育迟缓的小孩可在发育期之初,在膏药中加入有助于骨骼和经络生长的药材。

  二、不能代替合理膳食

  人是铁,饭是钢。只有饮食均衡才能达到身体强壮。合理的膳食通过人体吸收往往比药更为健康,膳食中含有的微量元素都是小儿所需要的,且从食物中获取的营养都是药品都不能给予的。而且家长在一天的饮食中要注意膳食的平衡,让儿童多食蔬菜,有助于消化。

  三、儿童膏方,并非适合每个儿童

  那么,儿童到底能不能吃膏方?这是每个妈妈所担心的。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膏药并不是人参、鹿茸等名贵补品。小儿的膏药一般以中药食材为主,膏药配方中米仁、扁豆、麦芽、山楂等常规食材在日常生活中也可食用。另外,小儿膏方与成人有很大不同,医生开方子时,选用材料的药性一般以性平和的药物为主,避免使用激素类材料。

  如果孩子很健康,身体各方面没有中医理论所指的“虚”或“缺”,就完全没必要进补。古语说“无病不乱补”,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另外,代谢紊乱、肥胖儿、性早熟等患儿一般也不使用膏方治

  四、“素膏”更适合孩子

  要知道,中医膏方有“素膏”和“荤膏”之分。这通常是指制作膏方时,若使用砂糖或蜂蜜来收膏的,称之为“素膏”;而在膏方的配伍中选用了阿胶、龟板胶、鳖甲胶、鹿角胶等动物来源的胶来收膏的膏剂,则被称为“荤膏”。

  膏方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服用,且膏方不宜与常服药同时服用,可间隔1-2小时服。虽然是中药,但膏方因为加入了冰糖等物质,小孩子比较爱吃。妈妈们只要在每天早上起床后、睡觉前用沸水泡一杯就可以给孩子吃了。空腹的时候吸收效果最佳。

  另外,孩子在感冒、发烧、咳嗽的时候,应立即停服膏方,病症缓解后再继续服用。如果在这个时候服用,不但没有效果,还会造成疾病久而不愈。而且,服用膏方要忌口,辛辣、甜腻、油腻油炸类食品要尽量少食用。

  五、膏方连服3年效果较佳

  膏方一般在冬至开始服用,一年服用2~3个月,通常连续吃膏方3年以上效果较佳。孩子服用膏方的第1周,建议每日空腹给孩子服用1次,以利于药物吸收。一周后,可改为每日早晚空腹各服1次。

  【体弱孩子的冬季强身计划】

  宝宝身体瘦弱或者容易生病,只靠膏方是绝对不够的。在冬季,更要帮助孩子制订一个“强身计划”。

  孩子正常的生命活动和生长发育依赖于消化系统正常运转,为身体提供足够的营养。许多孩子身体瘦弱,主要是因为脾胃功能差,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都有问题。身体不能得到充足的营养供应,体重不增,体质也比较弱。

  所以,要使孩子变得强壮,首先要调理好他的脾胃。

  第一步:调理脾胃

  给孩子吃一些具有补脾胃助消化作用的食物,如山药、茯苓、扁豆、莲子、山楂等。

  夏季因为气温高,孩子的消化功能受影响,再加上吃生冷食物比较多,容易造成脾胃功能损伤,影响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到了冬季,外界对孩子脾胃功能的不良影响减轻了,借这个机会调理一下孩子的脾胃增强它的功能,可以从源头上解决营养摄入不足的问题,为身体状况的好转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步:增加热量与营养供给

  孩子的脾胃功能调理好,食欲增加,胃口转好以后,适当增加食物中鱼、肉、蛋等高热量食物的分量。

  第三步:适量运动

  跑步、散步、打球、跳绳等运动也同样适合体弱的孩子,但时间和强度要遵循由少到多的原则,循序渐进,既增进食欲,又不消耗过大,体重可望逐渐上升,体质也会得到改善。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