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真正太极功夫的途径是“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并济”,“极柔软,然后极刚坚”。这是内家拳区别外家拳的最根本区别。按照前人的经验,要达到这样的功夫,练功时必须用意不用力。如太极拳论云:“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太极十三势歌云:“势势揆心须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经过长期用意训练,逐渐实现换劲,即不断去掉后天拙力,开发先天灵劲。这就是真正太极拳的独特练法。
对于“用意不用力”的原理和效果,杨澄甫在他《太极拳说十要》中说得较为明白:“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
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则气通。如浑身僵劲充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
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动,不足尚也。
那具体在练的过程中,不用力的表现是怎么样的呢?
这主要是克服四肢惯性用拙力的问题。首先两脚不能用力,两脚用力,全身难松。要求不能用力踩和蹬,留给地面的只是你自身的重量,不要额外向地面去加力,前移、后退、左右只是你重心的倒腾。
只要这样,会逐渐体证到猫行、树叶飘落到地和履薄冰的感觉,实现脚的轻灵。对于双脚,具体详见前面的文章。其次双手不能用力,从肩到手指肌肉不要紧张,必须放松,不要摒着力和贯着劲,双手的屈伸主要靠意气的牵引来活动。
要逐渐去体会这样的感觉:双手好像上面有线牵拉着,一不小心,双手因为自身的重量就要掉不来。或者双手扶在水面的球上,球一拿走,双手就要掉下来。或者也可体会双手如风吹杨柳的感觉。
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如果说双手要用力,就只要小心地维持不掉下来的这点“心力”就可以了。
再来谈谈练拳中如何用意呢?
首先简单讲一下什么是意。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我们称之为思想或思虑,包括思考、分别、判断、理解、分析、研究等等,这是脑的能力;认识心理世界的能力我们称之为体验,包括感受、觉知、觉察、体会、观照等等,这是心的能力。
这里讲的用意是指心的能力,用意实际上也可称“用心”,用“心意”,但不是用脑的思虑。用心意是有能量的,用脑的思虑是没有能量的。所以佛家讲修练要“息脑用心”,太极拳也如此。当然开始时很难分清用脑还是用心意,以后会体会的。
太极练拳中用意的诀窍可归结于拳经中“意气君来骨肉臣”这句话,用现代的语言来说是“被动练拳”,是拳练我,不是我练拳。
总的用意原则是:想象手和脚都是由手指和脚趾外无形的线牵引着活动,手脚的活动都是被动的,没有想像线的方向牵引,自己身体不能主动运动,自己可比牵线木偶。
只有手脚方向向下、向内的运动,不是被线牵动,是顺由手脚自身重力落下,但要体会落下时还被手脚外线提着的感觉,即落中有提。
这样日积月累地练习,身外之意会无中生有,自身会从有变无,逐渐达到拳经上讲的无形形象,全体透空,舍己从人的境界。
总之,按照用意不用力的练法,最后会达到三个效果。简言之,一是体外会无中生有,会在空气中游泳;二是体内气血流注,“气遍身躯不稍滞”,会体会到水银般流动;三是会以气的自然鼓荡带出和谐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