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很多疾病,都是筋出毛病引起的!为什么?

  相信大家看到这个说法都会感到很好奇。不着急,咱们先通过一些临床的真实案例来了解体会。

  我的大学同学崔淑丽,在新加坡中央医院疼痛中心工作。数年前,50多岁的蓝女士找她做针灸治疗。蓝女士的病情不复杂,只是左脚跟上长了一个骨刺,但就是这小小的骨刺给她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她一度痛得连走路都困难,需要踮脚跛行才能减轻痛楚。蓝女士说,她曾经向骨科医生求助,对方的建议是开刀切除骨刺。由于她当时的工作无法让她拿出三个月的长假来休养,所以她拒绝了这个建议。医生只好给她注射了类固醇激素药物来暂时缓解疼痛,但这治标不治本,才刚刚两个星期,她的疼痛问题又出现了。后来经朋友介绍,她辗转找到崔医生这儿,做了大约9次针灸治疗,脚跟疼痛的问题就彻底得到解决。

  其实,类似的问题,我也遇到过。我在瑞士工作期间,一位老太太对我说,她再也不想做手术了,因为她已经做了27次手术,当然都不是什么开腹开胸之类的大手术,基本上就是“跟骨骨刺切除术”之类的小手术。我也是用针灸的办法给她处理,效果非常明显。其实很多被认为是骨头病变的疾病,主要是骨头周围的筋出了问题,只要把筋调理正常,那么许多问题也就解决了。再举个常见的例子,比如颈椎病,现在成年人中颈椎没问题的人很少,多数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症状。过去,人们总认为是骨质增生使椎间孔变小、压迫神经所致,或者认为是椎间盘出了问题。现在看来,这些认识是有些偏颇,甚至是错误的。实际上许多病人主要还是筋出问题了,如果把筋都调好了,许多症状就会随之消失。南少林火功推拿研究提示:我们以前对骨性的东西强调得太多了,尤其X线片应用于临床以后,一看见骨头异常,就把问题都归结于骨头了。现在更是运用CT、核磁共振等,把许多筋的问题都当成是骨头的问题来处理,包括骨头位置的异常、骨刺以及椎间盘的疾病,都想通过手术来纠正,把骨刺去掉,把突出的椎间盘取出,这其实是现代医学的误区。这种思维方法借用法律界的一句术语就叫做“有罪推定”,人类法律从疑罪从轻到疑罪从无,从有罪推定到无罪推定,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全世界的医学界却仍停留在有罪推定的落后阶段。比如一位叫做“徐敏xmkk”的网友说:“我妈妈(患腰椎间盘突出症)严重到卧床完全不能自理,吃饭,大小便都在床上,我们都叫她开刀,她死活不肯,说害怕,没办法,只好出院回家卧床,居然也慢慢好了,现在跟没事人一样!”类似病例在临床上屡见不鲜。因此有学者提出,腰椎间盘突出症从某种意义讲属于部分自限性疾病。

  有朋友会说,这不过是你们中医的看法而已,那就让我们来看看西医临床医师的观点。笔者所熟识的张光铂教授,是著名的西医骨科专家,曾发表论文指出:“我曾经做了一点调查,在我院门诊影像学报告有明确椎间盘突出者,医生在病历上给出的治疗处方近80%是手术治疗,不管是初次发病者或是体征并不明显者。但临床实践告诉我们,腰椎间盘突出症大多数甚至绝大多数是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好的。我院工作人员患有重度腰椎间盘突出症者不下15人,而接受手术治疗者屈指可数,特别是其中的几位外科医生(包括普外、眼科、妇科等)无一例外地拒绝手术治疗,目前他们有的已年过六旬或退休,但他们也无一例外的仍工作在外科第一线。外科医生自己不愿接受手术,那么当他建议病人手术时是否也应慎重。”

  其实在国内大夫主要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问题。前几年,我去看望著名胸外科专家辛育龄教授,他说北京某著名三甲医院院长已经做了三次“腰椎间盘突出切除术”,但症状依然存在。一位西医内科主任也做过两次同样的手术,症状无明显变化后找我治疗,我说你应该开始就找我治疗。

  在欧美这类手术就更多,但蹊跷的是,大夫们自己似乎并不愿意接受这种创伤性医疗。德国人尤格·布雷希(JoergBlech)在《无效的医疗》一书中写到:

  “以椎间盘切除术的统计数字来看,情况更不乐观。尽管术后有八成患者感到痛苦已经消失或者大为减少,但日子一久,疼痛又会回到很多人身上。后来证实在这些开放手术中,有四成是失败的;而在显微手术中,后来证实为没有效果、甚至是病情恶化的达到了12%。有一种独特症状因这些医疗措施而产生:椎间盘切除术后症候群。即使在不轻易动手术的英国,医疗产业每年都能产生2000个这种新病例。南少林火功推拿研究提示:《英国医学期刊》说:'通常患者本来年轻又有活力,现在却长年遭慢性病折磨。’更糟的状况是下半身截瘫。尽管医生在手术中利用手术刀和手术盘时已尽可能避开脊髓,但病灶发炎和化脓菌侵袭神经的情形还是不断发生。所以整形外科医生宁可借由热敷和按摩师的双手来治疗自己,也坚决地摈弃同事的手术刀,这是不足为奇的。在英国的一次脊椎治疗医生的研讨会上,研究人员对在场220位神经外科和整形外科医生进行一项问卷调查,结果会场中没有一位医生愿意因自己的背痛而接受手术治疗。”

  “你是否偶尔也会苦于膝盖的疼痛呢?膝盖退化性关节炎乃是大众之痛,所以在德国,每年有数十万公民接受这类手术治疗:关节内的杂质要做清创,即把脱落的细碎软骨移除掉。'我是医生也是患者。’这是美国整形外科医学会首席学者威廉·堤普顿的现身说法:“我的膝盖出现凹陷,可是我才不做关节镜,我很清楚这是没有用的。”

  “为了'根除肿瘤’这个貌似可信的说法,在20世纪前半叶,就有成千上万位乳腺癌妇女同意将乳房全部切除。汉诺威大学解剖学教授赫伯特·利珀特(HerbertLippert)甚至建议,既然现代妇女的乳腺对于哺乳来说已是可有可无,那么'为预防乳腺癌,不妨在青春期就及早予以割除’。这种预防手术的极端观点要到70年代才被公认为缺乏实据。”

  2010年的全国政协医卫组委员联组讨论会上,会议召集人、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在总结陈述的开始,拿出《无效的医疗》这本书,希望在座的委员都能好好看看,反思目前在我国公立医院中同样存在的“无效的医疗”。“这是现在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黄洁夫说,在美国40%的医疗是无效的,在我国这种现象也已经非常突出。“很多药不是该吃的,却在吃;很多治疗是不需要的,却在做;很多手术会使病人更痛苦,却也在做”。比起卫生部副部长这个称呼,64岁的黄洁夫,更愿意说自己是一名肝胆外科医生,他至今仍坚持在自己的另外一个工作地点———协和医院定期看病人,做手术。在两会中,谈起医改,他总是要用自己在医院里实际看到的事情举例子。“我是肝胆外科的,在临床上,很多小的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肝上的血管瘤对人是无害的,70%的胆囊结石是无症状的,医学上称为'安静的石头’,并不影响健康,但是现在只要进了医院,一般都要你去做手术”。黄洁夫直言,现在很多地方很多人都把医改看成经济问题,希望政府多投入,但是,国家投再多钱,如果临床医生那里没有合理的诊疗行为,还是解决不了老百姓看病就医的问题。

  有些在现代医学看来貌似很棘手的病,如果从经筋的角度去治疗的话,效果往往比手术好得多,这种例子在临床上不胜枚举。比如学员杨怡记载的这例病案:学姐的婆婆,53岁,近两年来右侧髋关节疼痛不适,行走不利,拍X线片示右侧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余未见异常。学姐是学西医的,带婆婆找骨科专家看病,说必须手术治疗。患者不愿接受手术,家属屡劝无果,学姐也很无奈。后来带学姐找胥老师咨询,老师询问了患者病史,又看了X线片,然后说:“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即从小髋臼较常人浅,为何过往数十年无异,近两年才出现疼痛呢?所以说她的髋关节疼痛不适非先天疾病所致,应是长期劳损伤了筋。”学姐遂带婆婆找胥老师治疗,予0.53x100mm毫针快针针刺右侧髋关节周围筋结,针刺过程大约两分钟,当时症状明显减轻。治疗三次后,患者未再诉疼痛,可正常行走。至今已经半年多,一直行走正常,无任何不适。我们的髋关节是一个“球窝”关节,该患者就是属于髋臼太浅,理论上讲可能导致髋关节容易脱位,但该患者以往并未因为髋臼发育不良出现不适,疼痛发作时X线片也没有发现髋关节脱位,由此可判断髋关节疼痛不适与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并无直接关系,疼痛导致的行走不利是筋结所致,针刺使其拘挛劳损的经筋变柔后疼痛自然消失,根本没有手术的必要。

  过去我们常说,现代医学除了头不能换以外啥器官都能换,但今年4月,意大利神经外科专家赛吉尔·卡纳维罗宣布2年内将完成世界首例人类头颅移植手术。据英媒报道,中国医生任晓平率领的团队准备与卡纳维罗携手,乐观估计,该项手术将于2017年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进行。如果“头部移植”手术能获得成功,似乎将给患有绝症的病人提供出路,这在技术上无疑是个进步。但《新科学家》杂志评论,先不谈“身首异处”后头部是否可能存活,“头部移植”手术势必引来极大的道德争议。比如说,如果病人康复后有了孩子,那孩子在生物上属于捐赠者,因为卵子或精子来自于新的身体。此外,一具全新的身体也可能给病人带来庞大的心理压力。南少林火功推拿研究提示:近年来,经过诸多专家的共同努力,经筋理论逐渐为社会所认知。我们的筋一旦出问题,那么内脏、神经系统就会受牵连,如果把筋调整好了,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手术。手术不仅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对于很多自费的患者来说,一做手术动辄几万,甚至十几万,是个不小的负担。更主要的是,手术是创伤性的,患者要承受很大风险,许多时候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所以但凡保守治疗能达到同样的疗效,就应该选择保守治疗,这个大家都能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保守治疗”这个词很容易对患者造成误导,应该叫做“非手术治疗”才对,它是与手术治疗相对的一个概念。如果能用很少的损伤,取的更好的疗效,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筋是我们身体的生命线!筋是什么?

  说了好半天的筋,还没有解释“筋”到底是什么。现在大家一说到“筋”,马上就会联想到肌腱,比如大家平时去菜市场买肉时会说:“我买牛蹄筋儿,我买猪蹄筋儿。”其实,医学意义上的“筋”不只是肌腱,它还包括骨骼肌及韧带等附着在骨头周围的软组织等。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游泳时小腿肚子突然抽起来,大家几乎都会说小腿肚子“抽筋儿”了,在农村还有人会说小腿肚子“转筋”了,“转筋”是《灵枢·经筋》篇中描述经筋病的专业术语,这里的“筋”显然指的是骨骼肌,可谓“礼失求诸野”。还有喜欢养生的朋友都知道一种传统的养生功法——“易筋经”。“易”是改变的意思,“易筋”就是指改变我们僵硬紧张的骨骼肌,使之柔韧而富有弹性。

  大家对中学课本《荀子·劝学》中的“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这句话几乎耳熟能详,类似的语句在战汉时代很常见。比如《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史记·赵世家》:“赵武啼泣顿首固请,曰:'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可见在中国传统观念里,“筋”和“骨”同样重要。

  《黄帝内经·素问》首篇《上古天真论》中,详细地论述了人体由少而壮而老的整个发育过程:“(女子)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男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也强调了“筋”和“骨”的重要性。《灵枢·经脉》篇开始就论述到:“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说明“筋”和骨、脉、肉及皮肤等人体组织同样重要。类似的论述在《黄帝内经》中很常见,比如《灵枢·本脏》篇写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阖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论述到:“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筋”字的大篆写法

  “筋”字的小篆写法

  “筋”的小篆,由(竹)、(肉,身体)和(人和动物筋肉的效能:力气、力量。),造字本义:像竹子一样坚韧能够产生力量的肌肉。《說文解字》解释说:“筋,肉之力也。从力从肉从竹。竹,物之多筋者。凡筋之屬皆从筋。”

  筋是肌肉的力量来源,字形采用“力、肉、竹”会义。在日语里还保留古汉语“筋”字的本义,比如股四头肌日语叫做“大腿四頭筋”。严格来讲,中医学的“筋”包括现代医学的骨骼肌﹑肌腱﹑韧带﹑筋膜﹑腱鞘、滑囊、关节囊等组织。我们口语常说,你哪根筋不对了?可见筋出了问题不仅会造成许多身体疾患,有时还会影响到我们的行为方式和精神状态。

  筋的学名叫“经筋”,因为它和经脉同样重要!

  以上是我们生活中了解的“筋”,可在传统中医最权威的经典《黄帝内经》中,提到“筋”的地方,多会在前面冠一个“经”字,称为“经筋”。这“经筋”又如何理解呢?《说文解字》:“经,织也。从糸巠声。”“经”字的本意是指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大家知道,织布前必须首先在织布机上固定好经线,而经线是纵向排列的。因此,所谓经筋,指的是人体中“筋”的走向,它们大多是纵向分布的。经筋的另外一个更重要含义是说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在《灵枢》一书中专门有《经筋》篇,和《经脉》篇相提并论,说明经筋和经脉、络脉(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经络)同样重要。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的正常体态及运动功能、维护经脉正常运行气血的作用,此外经筋还具有保护人体内脏的功能。

  十二经筋与十二经脉有什么关系

  在《黄帝内经》中,经筋与经脉是对应存在的,有十二经脉,就有十二经筋,它们的走行也大体相似。简单地说,十二经筋是包裹十二经脉的一些组织。用一个比较形象的例子来说明,大家就明白了。十二经脉相当于火车和汽车通行的隧道,十二经筋则是隧道周围的路基和穹顶等辅助的部分。如果隧道周围的山体有塌方,比如发生了地震或者塌陷,那么就会影响到隧道的通畅。就像汶川大地震,其中有一个隧道因为塌方所以整条道路都不通了,物资也没有办法及时运进去。这就相当于身体的十二经筋出现了问题,也就是“塌方”了,那隧道(经络)就不通了,气血也阻滞了。长此以往,身体某些部位的营养供应得不到保证。所以说,通道固然很重要,但是通道周围的组织一旦有异常,通道也会出问题。反之,经脉是运行气血的通道,假如经脉中气血亏虚或者其本身出问题了,那么经筋就得不到濡养,它的功能也会受到影响。经脉与经筋的功能是密不可分的,十二经脉能否发挥正常功能有赖于十二经筋的结构和功能是否正常。南少林火功推拿研究提示:《灵枢·经筋》篇中每条经筋有关治疗原则的文字基本上都是“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中的“燔针劫刺”指的是用火针快速针刺,“以知为数”说的是以患者出现针感为标准。关于“以痛为输”,唐代医家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注释道:“输,谓孔穴也。言筋但以筋之所痛之处,即为孔穴,不必要须依诸输也。以筋为阴阳气之所资,中无有空,不得通于阴阳之气上下往来,然邪入腠袭筋为病,不能移输,遂以病居痛处为输,故曰:筋者无阴无阳,无左无右,以候痛也。《明堂》依穴疗筋病者,此乃依脉引筋气也。”

  这说明经筋病主要是在有病变的经筋也就是“筋结”局部治疗,而不用像内科病一样去寻找远端腧穴。相同的观点还见于《素问·长刺节论》篇,其中有“刺家不诊,听病者言”的著名论述。上文中所说的“筋为阴阳气之所资,中无有空,不得通于阴阳之气上下往来”是和经脉相对而言的,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经脉是“中有空,通于阴阳之气上下往来”的,这就是经筋和经脉的本质区别。因为经脉“中有空,通于阴阳之气上下往来”,在当时是个常识。(转贴)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