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做到这七件小事,这个冬天想不健康都难

  每年12月7日或8日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大雪”。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到了这个时段,雪往往下得大、范围也广,故名大雪。每看到日历的这一页,大雪压枝,银装素裹成了我们情感上的无限希冀。其实,气候变化的事实并不是这样。从这天起,天气越来越冷,阴寒越来越重,空气越来越干燥,降水量会逐渐减少。

  【大雪养生“七宜”】

  一宜保暖:冬属阴,以固护阴精为本,宜少泄津液。故冬“去寒就温”,预防寒冷侵袭是必要的。但不可暴暖,尤忌厚衣重裘,向火醉酒,烘烤腹背,暴暖大汗。

  二宜健脚:必须经常保持脚的清洁干燥,袜子勤洗勤换,每天坚持用温热水洗脚,同时按摩和刺激双脚穴位。每天坚持步行半小时以上,活动双脚。此外,选一双舒适、暖和轻便、吸湿性能好的鞋子也非常重要。

  三宜多饮:冬日虽排汗排尿减少,但大脑与身体各器官的细胞仍需水分滋养,以保证正常的新陈代谢。冬季一般每日补水不应少于2000至3000毫升。

  四宜调神:冬天易使人身心处于低落状态。改变情绪低落的最佳方法就是活动,如慢跑、跳舞、滑冰、打球等,都是消除冬季烦闷,保养精神的良药。

  五宜通风:冬季室内空气污染程度比室外严重数十倍,应注意常开门窗通风换气,以清洁空气,健脑提神。

  六宜粥养:冬季饮食忌粘硬生冷。营养专家提倡,晨起服热粥,晚餐宜节食,以养胃气。特别是羊肉粥、糯米红枣百合粥、八宝粥、小米牛奶冰糖粥等最适宜。

  七宜早睡:冬日阳气肃杀,夜间尤甚,要“早卧迟起”。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

  【大雪养生“十防”】

  一防跌倒:下雪天,防滑、防跌、防撞对老人来说最重要。建议骨质疏松的老人下雪天最好不要出门。

  二防中风:对于血管弹性差的人,气温急剧变化会带来血压波动,引发中风。寒冷可使人的交感神经兴奋、血液中的儿茶酚胺增多,导致全身血管收缩。同时,气温较低时,人体排汗减少,血容量相对增多,这些原因都可使血压升高,促发脑溢血。因此,首先要重视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动脉硬化等原发疾病的治疗,其次注意发现中风先兆、如突然眩晕、剧烈头痛、视物不清、肢体麻木等。

  三防心脏病:包括心绞痛、心肌梗塞等。隆冬季节与冬末初春为急性心肌梗塞的两个发病高峰期,其原因除了气温偏低刺激人体交感神经,引起血管收缩外,寒冷还能增加血中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液黏稠度增高,易导致血栓形成阻塞冠状血管。此外,病变的冠状动脉对冷刺激特别敏感,遇冷收缩,甚至使血管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诱发心绞痛,重者发生心肌梗塞。因此,老年人应重视防寒保暖,根据天气变化随时增添衣服、被褥,以防寒冷侵袭,还要定期进行心血管系统体检,在医生指导下选用溶栓、降脂、扩血管和防心肌缺血、缺氧药物。

  四防消化道溃疡:这时由于寒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支配内脏的植物神经处于紧张状态,在副交感神经的反射作用下,致使胃肠调节功能发生紊乱,胃酸分泌增多,进而刺激胃黏膜或溃疡面,使胃产生痉挛性收缩,造成胃自身缺血、缺氧,从而引起胃病复发。因此,要注意胃的保暖和饮食调养,日常膳食应以温软淡素、易消化为宜,做到少食多餐、定时定量,忌食生冷,戒烟戒酒,还可选服一些温胃暖脾的中成药。

  五防呼吸道疾病:包括感冒、咳嗽、肺炎等。

  六防煤气中毒:利用煤气洗澡或用煤炉取暖,都可能引起一氧化碳中毒。

  七防虚脱:长时间用热水洗澡,很容易发生虚脱而晕倒。此时应让虚脱者平卧,并口服温盐水。

  八防晨练病:天气寒冷时一些人坚持早锻炼,因身体未适应露天环境,很容易发生心慌、胸闷或低血糖反应。

  九防烫伤:用热水袋给老人或婴儿取暖,因他们对温度不敏感,很容易发生烫伤。

  十防不当御寒:方式包括门窗紧闭不通风、钻进被窝蒙头睡等。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