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渊源流长,中医养生之道,内容丰富多彩,下面略举一二,以飨读者。
精神调养,提高防病机能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古人认为,调摄精神,就会正气兴旺,精力充沛,抗病能力强,就不会得病,对养生保健极具重要意义。俗话说得好,“笑口常开,青春常在”。但说时容易做时难,因为“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岂能置身世外桃园?中医认为,“七情”太过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如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病初仅伤神志,久必累及脏腑。因五脏的生克关系,更可互相影响。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由于父母双亡,寄人篱下,整天忧郁寡言,患上了“抑郁症”,日久,肺脾两伤,茶饭不思,饮食不进,胸闷气促,咳嗽吐血痰,最终这位妙龄女子死于“肺痨病”,岂不可悲吗?此外,《说岳全传》中还有“笑死牛皋,气死金兀术”的故事。而《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后,大喜伤心,心已受伤,神明无主(心主神明),引起精神错乱。现实生活中,气死的、笑死的、想死的、愁死的不乏其例。有的儿子不听话,老子一发火,倒下去就起不来了。前些日子,我的一个朋友的父亲突然“走”了,为什么呢?朋友说:“他就喜欢打牌,那天手气不好,一个下午都没和过,到下午五点钟的时候,他和了一把牌,很高兴,站起来哈哈笑了两声就倒下去了。”牌是“和了”,人也“倒了”。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此不赘述。 说起来,这都是七情太过惹的祸,《素问·六微旨大论》曰:“亢则害,承及制,制则生化……”七情太过即为亢盛,亢盛了就要抵御它,调节它,不让它造成伤害,以维持事物的正常生化。 人要活得好,就要想得开,顺其自然,不为得失所虑。失去了的,让它成为记忆,想得到的就应加倍努力。心底无私天地宽,防病机能自然强。 运动调养,做到动静平衡 《吕氏春秋·尽数》有句话:“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就是说经常运动的东西不会受到侵蚀,人亦然。所以有人提出“生命在于运动”。与此相反,有人提出“生命在于静养”,静养存精,得以长寿。从中医观点看,静则养神,动则养身。其实从辩证法的观点看,动与静是一个平衡协调的关系,四分动,六分静才是最佳的养生之法。具体运作就要因时置宜、因地置宜、因人置宜,不能强求一致。 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太极拳,有五禽戏,有舞刀、舞棍、舞枪、舞剑;有琴、棋、书、画;有游泳、跳舞、唱歌等,必须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环境条件和现有体质的实际出发,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活动项目。如体质肥胖者,虽然当前“三高症”(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尚未明显表露,但还是具备了“三高症接班人”的条件,就可选择步行或慢跑的活动项目,一天步行8000米(可分早、晚两段进行),运动会把体内的脂肪、糖转化为热能消耗掉,那“三高”就高不起来了。正如那柴油发电机,机器一开动,“热”和“光”发出来了,柴油就漫漫地消耗了。 不管选择哪个活动项目,贵在坚持,坚持才有效果,坚持才能达到强身健体、却病延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