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遗尿是指3周岁以上的小儿在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证,俗称“尿床”。
3岁以下的婴幼儿,由于智力发育未臻完善,排尿的正常习惯尚未养成,或贪玩少睡,精神过度疲劳,均能引起暂时遗尿,此非属病态。若3岁以上的幼儿,尚不能自控排尿,每睡即遗,则应视为病态。本病经久不愈,往往影响小儿的身心健康。 【病因病机】 引起本病的原因,主要是气虚。正如《针灸甲乙经》所说:“虚则遗溺”。气虚主要可分为肾气不足和脾肺气虚两类。 1.肾气不足肾主封藏,司气化;膀航为津液之府,依赖肾阳温养气化,具有贮藏和排泄小便的功能。若肾气不足,下元虚冷,致膀脱约束无权,则发为遗尿。 2.牌肺气虚肺主一身之气,具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功能。脾主中气,有运化水湿而制水的作用。若牌肺气虚,上虚则不能制下,膀胱约束无力,则发为遗尿。 【辨证治疗】 1.肾气不足 症状和体征睡中遗尿,醒后方觉,一夜可发生1~2次或更多,面色跳白,精神委靡,小便清长而频数,甚则肢冷恶寒,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征候分析肾气虚弱,命火衰微,下元应冷,不能制约水道,而致睡中遗尿频繁。命门火衰,机体失于肾阳温煦,则面色皑白、精神委靡,甚则肢冷恶寒。肾司二便,与膀航互为表里,肾虚则膀防气化失常,故见小便清长而频数。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皆为虚寒之象。 治法温补肾阳,固摄下元。以背俞穴、任脉穴为主。 处方中极关元肾俞膀胱俞三阴交 随证配穴小便频数者,灸列缺。睡眼深沉者,加百会、神门。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并灸。 方义关无、肾俞以补益肾气,固摄下元。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可调补脾肾。中极为膀胱的募穴,与膀胱俞相伍,为俞募配穴,可振奋膀胱之气,恢复其气化功能。 2.脾肺气虚 症状和体征睡中遗尿,但尿频而最少,面白神疲,四肢无力,食欲不振,大便稀清,舌谈,脉缓或沉细。 证候分析脾肺气虚,制水无权,上虚不能摄下,则尿频量少。肺脾气虚,生化乏源,气血不足,故见面白神疲。脾失健运,故食欲不振、大便稀据。脾主四肢,脾气虚弱,气血不能充养肢体,则四肢乏力。舌淡、脉缓或沉细,为气虚之象。 治法补益脾肺。以任脉、足太阴牌经和手太阴肺经穴为主。 处方气海太渊足三里三阴交 随证配穴便清者,加膨俞、肾前。尿频者,加中极、百会。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并灸。 方义气海属任脉穴,可温补肾之元气,以益脾肺之气。足三里、三防交健脾益气。肺经原穴太渊可补肺气,该穴又是输主穴,故可补脾气,取“虚则补其母”之意。 [其他疗法] 1.耳针肾、膀优、皮质下、敏感点。中等刺激,每次2~3穴,每日1次,留针20min。亦可耳穴埋针或压豆。 2.穴位注射肾俞、次能或三明交。用l%普鲁卡因注射液,每穴1ml,每次l穴,三穴交替使用,隔日1次。 【医案举例】 鲁XX,男,11岁。患儿自幼遗尿,从未间断,每夜3~4次。身体营养中等,未发现有生理缺陷。取穴:关元、三阴交。经3次治疗,遗尿停止,末再复发。(针灸学简编) 【按语】 (1)针灸治疗遗尿效果较好,但对某些器质性病变引起的遗尿,应该治疗其原发病。 (2)治疗期间家属应密切配合,如晚上控制患儿饮水,定时叫醒患儿小便,使其逐渐养成自觉起床排尿的习惯,并积极鼓励患儿消除自卑、怕羞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