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中医内科:脂肪肝(肝痈)

  脂肪肝是由肝脏本身或肝外原因引起的过量脂肪(主要为甘油三酯)在肝内持久积聚所致的代谢性肝病。本病常见原因有酗酒、营养失调、肥胖、小肠旁路手术、糖尿病、妊娠、肝炎、药物或毒物的损伤。正常肝内脂肪含量仅占肝湿重的3%~5%,在脂肪堆积时可高达肝重的40%~50%。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病。

  临床表现:

  本病1/4以上病例可无自觉症状,其临床表现与肝脏脂肪侵润的程度成正比:(1)最常见为单纯性肝肿大,如肝包膜受伸胀、肝韧带被牵引、若脂肪囊肿破裂和发炎,则可见肝区通及压痛,伴反跳痛、发热、白细胞增多。(2)可见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道症状。(3)可见内分泌失调,如蜘蛛痣、乳房发育、月经过多、闭经、睾丸萎缩、阳痿等。(4)可致维生素缺乏,出现周围神经炎、舌炎、口角炎、皮肤瘀斑、角质过度等。(5)重症脂肪肝者,有低钾和低钠血症,患者出现腹水和下肢浮肿。

  辅助检查:

  (1)血浆蛋白总量改变和白、球蛋白比例倒置。

  (2)约有30%的病人血清总胆红素超过17.1umol/L,少数病人有直接胆红素增高和尿胆红素阳性。

  (3)血脂明显增高。

  (4)B超、CT和同位素扫描可提示本病诊断。

  (5)肝活组织检查则能确诊。

  鉴别诊断:

  本病肝脏肿大、肝区疼痛和压痛为主要表现时,应与慢性肝炎、肝硬变和肝癌等病相鉴别。

  西医治疗本病,主要在于积极治疗原发病,注意饮食调配,戒酒和避免使用损肝药物,加强身体锻炼和减肥。

  本病属中医“肝痈”、“积聚”、“肋痛”、“黄疸”范畴,其发生发展主要与湿热、瘀血、痰浊等因素有关。患者多有饮食不节、嗜食肥甘等习惯,以致脾胃、肝胆功能紊乱,肝气郁滞,瘀血内阻,湿热熏蒸,痰浊胶结则导致本病。临床治疗以清热利湿、行气活血、化痰降浊为法则,并结合饮食疗法。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