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虽然很古老,但是中国的艾灸产业才刚刚起步,曾几何时,大街小巷、社区周边开始出现艾灸馆的身影;庙会、展销会上也可以见到卖艾条的摊位;但是对于艾灸这种古老的治病、养生方法的疗效,有深入了解的人并不多,熟谙其文化内涵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灸法比针法更有效、更古老
在浩如烟海的古文献中,论述灸法的文献数量远远超过针法,并且给予了灸法祛病之功极高的赞誉。如明代医书《医学入门》中提到:“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中医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中更是写道:“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意思都是在说,灸法可以达到针刺和服药无法达到的疗效。
现在人们所说的针灸,“针”字在前,“灸”字在后,但若严格地讲,应称之为“灸针”,因为灸法或比针法的历史更久远。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累计20余万字的帛书和竹简,内容涉及战国至西汉初期的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及科学等各个方面,其中也包括医学、养生等内容文献,无疑是弥足珍贵的古文献一手资料。
其医学、养生文献中有“灸经”,却没有发现“针经”的身影。故而有学者推测,灸法诞生于针法之前。
“颂天火”表达对艾文化的虔诚
国际艾灸大会都有一个固定的环节:“颂天火”仪式。仪式上,人们用凸透镜代替冰球,借太阳之“火”点燃艾火。
艾灸自然离不开火。众所周知,火的使用成就了人类文明,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火的来源是燧人氏教会人们钻木取火;古人祭祀时往往会燃艾,点燃艾绒的火并非钻木而来。
古籍《淮南万毕术》中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意思是,把坚冰削磨成凸透镜,举起来对着太阳,把艾绒放在冰球的影子里,聚太阳光线于一点,即可点燃艾绒。而聚太阳之光得来的火被古人称作“天火”。
“颂天火”仪式全程由身穿汉服的职业灸疗师、艾灸从业者参与,他们按秩序列队,完成“艾舞蹈”、“咏颂词”、“揭幕礼”、“引天火”四大主题,生动形象地为世人呈现古人引天火燃艾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旨在弘扬中国的传统礼仪文化和国粹艾灸的文化源起,让民众感受到强烈的中华文化气息。
这是一种纪念中国历代灸界先师先祖的仪式,传达后人对中医国粹艾灸几千年来的传承、感恩、发扬的美好祝愿。
此外,“颂天火”之后,参与者会纷纷把燃尽的艾灰拿回家供奉起来。他们认为这是在众人的美好祈福和咏颂中,用最洁净、最天然的“天火”点燃的,是有生命、有灵性的。
由此可见,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很好的治疗疾病的方法,艾灸在古代备受推崇,不仅在古代,艾灸养生以及治疗效果这么明显,在现代也应该充分展现其优势,多多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