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气温较高,大家也就习惯吹吹空调或是吃一些寒凉的食物来减少身体的负担。往往在这时,腹泻就会找上我们——和大人相比,孩子的正气更为虚弱,这时不注意也会出现腹泻的问题。中医里面将其称之为小儿泄泻,也有独特的认识,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简单的预防护理,希望可以减轻孩子的痛苦。
对于疾病的了解是治疗的第一步。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西医称泄泻为腹泻,发于婴幼儿者称婴幼儿腹泻。本病以2岁以下的小儿最为多见。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秋冬季节发生的泄泻,容易引起流行。小儿脾常不足,感受风邪,内伤乳食,或脾肾阳虚,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轻者治疗得当,预后良好。重者泄下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至阴竭阳脱。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或出现慢惊风。
小儿泄泻的病因病理
考虑到孩子的特点,常见的病因也无外乎几种常见病因。小儿泄泻发生的原因,以感受外邪,内伤饮食,脾胃虚弱为多见。其主要病变在脾胃,因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胃受病,则饮食入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合污而下,致成泄泻。故《幼幼集成·泄泻证治》说:“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而为气血以行荣卫。若饮食失节,寒温不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而下降,而泄泻作矣。”
感受外邪
小儿脏腑娇嫩,肌肤薄弱,冷暖不知自调,易为外邪侵袭而发病。外感风、寒、暑、湿、热邪均可致泻,唯无燥邪致泻之说,盖因脾喜燥而恶湿。其他外邪则常与湿邪相合而致泻,故前人有“无湿不成泻”、“湿多成五泻”之说。由于气候的因素,一般冬春多为风寒(湿)致泻,夏秋多暑湿(热)致泻。小儿暴泻以湿热泻最为多见。
内伤饮食
小儿脾常不足,运化力弱,饮食不知自节,若调护失宜,乳哺不当,饮食失节或不洁,过食生冷瓜果或不消化食物,皆能损伤脾胃,而发生泄泻。故《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伤食泻既可单独发生,更多于其他泄泻证候中兼见。
脾胃虚弱
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护失宜,或久病迁延不愈,皆可导致脾胃虚弱。胃弱则腐熟失职,脾虚则运化失常,因而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浊不分,合污而下,而成脾虚泻。亦有暴泻实证,失治误治,迁延不愈,损伤脾胃,而由实证转为虚证泄泻者。脾虚致泻者,一般先耗脾气,继伤脾阳,日久则脾损及肾,造成脾肾阳虚。肾阳不足,火不暖土,阴寒内盛,水谷不化,并走肠间,而致澄彻清冷,洞泄而下的脾肾阳虚泻。
治疗相应的疾病,要充分考虑孩子的特点。由于小儿具有“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以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且小儿泄泻病情较重时,利下过度,又易于损伤气液,出现气阴两伤,甚至阴伤及阳,导致阴竭阳脱的危重变证。若久泻不止,土虚木旺,肝木无制而生风,可出现慢惊风。脾虚失运,生化乏源,气血不足以荣养脏腑肌肤,久则可致疳证。
小儿泄泻的辩证论治
伤食泻
证候: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痛拒按,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
治疗时要坚持消食导滞的原则,方药则推荐保和丸加减。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化积导滞,陈皮、半夏理气降逆,茯苓健脾渗湿,连翘清解郁热。腹胀腹痛加木香、厚朴、槟榔理气消胀止痛。呕吐加藿香、生姜和胃止呕。
风寒泻
证候:大便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
治法以疏风散寒、化湿和中为原则,方药推荐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苏叶、白芷、生姜疏风散寒、理气化湿,大腹皮、厚朴、陈皮、半夏温燥寒湿、调理气机,苍术、茯苓、甘草、大枣健脾和胃。大便稀,色淡青,泡沫多,加防风炭以祛风止泻。腹痛甚,里寒重,加木香、干姜以理气温中散寒止痛。夹有食滞者,去甘草、大枣,加焦山楂、神曲消食导滞。小便短少加泽泻、猪苓渗湿利尿。表寒重加荆芥、防风以加强解表散寒之力。
湿热泻
证候: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粘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闹,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时清热利湿是最好的选择,治疗则考虑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葛根解表退热、生津升阳,黄芩、黄连清解胃肠之湿热,甘草调和诸药,共具解表清肠、表里双解之功。热重于湿,加连翘、马齿苋、马鞭草清热解毒。湿重于热,加滑石、车前子、茯苓、苍术燥湿利湿。腹痛加木香理气止痛。口渴加生石膏、芦根清热生津。夏季湿浊中阻加藿香、佩兰芳化湿浊。呕吐加竹茹、半夏降逆止呕。
脾虚泻
证候: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
健脾益气、助运止泻是指导治疗的基本原则。方药需要参苓白术散为主,进行适当的加减。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补脾。山药、莲肉、扁豆、薏仁健脾化湿。砂仁、桔梗理气和胃。胃纳不振,舌苔腻,加藿香、陈皮、焦山楂以芳香化湿,理气消食助运。腹胀不舒加木香、枳壳理气消胀。腹冷舌淡,大便夹不消化物,加干姜以温中散寒,暖脾助运。久泻不止,内无积滞者,加肉豆蔻、诃子、石榴皮以固涩止泻。
脾肾阳虚泻
证候:久泻不止,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光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疗时要遵循补脾温肾、固涩止泻的原则,方药则要考虑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党参、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干姜、吴茱萸温中散寒。附子、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温肾暖脾、固涩止泻。脱肛加炙黄芪、升麻升提中气。久泻不止加诃子、石榴皮、赤石脂收敛固涩止泻。
小儿泄泻预防与护理
预防
预防泄泻要从平时做起,越是细节越不能马虎。注意饮食卫生,食品应新鲜、清洁,不吃变质食品,不要暴饮暴食。饭前、便后要洗手,餐具要卫生。此外提倡母乳喂养,不宜在夏季及小儿有病时断奶,遵守添加辅食的原则,注意科学喂养。最后还要加强户外活动,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防止腹部受凉。
护理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这方面的问题,就更加要小心处理。适当控制饮食,减轻胃肠负担,吐泻严重及伤食泄泻患儿可暂时禁食6~8小时,以后随着病情好转,逐渐增加饮食量。忌食油腻、生冷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宜用温水清洗臀部,并扑上爽身粉。防止发生红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发生泄泻变证。
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父母操心,也要在平时做好一点一滴的养护工作,这样才能减少疾病发生的频率,为发育争得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