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的手法有哪些呢?以下为大家介绍了穴位按摩常用的八种手法,按摩的时候力道要恰当,不能过重过轻,而且要找对穴位,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1、推法
推法是用拇指指端或指腹、掌根、大鱼际或肘尖着力于体表一定的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为直推法。
推动时要紧贴体表,用力要稳,速度要缓慢均匀,多配合适量的按摩介质,速度为每分钟200次左右,可用于体表各经脉循行路线上。
根据着力部位及推动方向的差异,可分为指推法、掌推法、拳推法及分推法等。
2、按法
按法是最早应用于穴位按摩的手法之一,也是穴位按摩的主要手法之一。
按法是指用拇指的指端或螺纹面、掌或肘等部位着力于穴位上,逐渐用力下按,用力要由轻到重,使刺激充分到达肌肉组织的深层,患者有酸、麻、重、胀、走窜等感觉,持续数秒钟,渐渐放松,如此反复操作。
可分为指按法、掌按法、肘按法等。具有疏松筋脉、开通闭塞、温中散寒、活血止痛、滑利关节等作用。
操作时用力不要过猛,不要滑动,应持续有力。需要加强刺激时,可用双手拇指重叠施术。按法经常和揉法结合使用,称为按揉法。对年老体弱或年龄较小的患者,施力大小要适宜。
3、点法
用拇指指端或屈曲的拇指、示指或中指近端指间关节突起部按压一定部位,并深压揉动,称为点法。
本法接触面积小,压强大,是一种刺激很强的手法,用力集中,其操作也较按法省力,适用于全身各部位或穴位。使用时常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及操作的具体部位或穴位而定。
如点头维、点风池可开窍醒脑,祛除头风等。若在骨缝处的穴位或足背部,治疗手足酸痛麻木等症,则以用点法为适宜。
4、压法
用手指、掌、肘着力于施术部位,压而抑之,称为压法。
压法和按法两者动作相似,也有人习惯把两者结合起来统称为按压法。但按法偏于动,操作时常与揉法结合,而压法偏于静,压的力量也较按法重。
临床上压法常指特定的操作方法,即用肘部按压治疗部位,称为肘压法。用前臂尺侧肌肉部着力于施治部位称为膊压法。
用手指着力于施治部位称为指压法。用手掌着力于施治部位的称掌压法。
用肘压法时,肘关节屈曲至120°左右。操作时,用力要稳,力量由轻到重。肩臂肘用力下压,以患者能忍受的范围内进行。
忌粗暴蛮力,压后继以揉法。压法操作中,要根据治疗部位、病情、患者体质等情况适当使用。压法刺激强,适用于腰臀部,具有温中散寒、疏经通络的功效。
5、拿法
捏而提起谓之拿。拿法就是用大拇指和示、中两指,或用大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对用力,在一定的部位和穴位上进行节律性地提捏。
操作时,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突然用力。动作要和缓而有连贯性。本法适用于四肢及颈项部穴位。
6、掐法
掐法指用拇指指甲重掐穴位,将力量灌注于拇指端。掐前要取准穴位,为了避免刺破皮肤,可在重掐部位上覆盖一层薄布,掐后可轻揉局部以缓解疼痛。
掐法刺激较强,多用于急症、重症。
7、捏法
捏法指用大拇指与示、中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夹住肢体的某一部位,相对用力挤压。在做相对用力挤压动作时,要有节律性,力量要均匀、逐渐加大。
本法常与拿法结合使用,称为拿捏法。其主要作用是疏通经络、活血化瘀。
8、滚法
滚法是由腕关节的伸屈运动和前臂的旋转运动复合而成。以手背尺侧(第3、4、5掌指关节背侧、第3掌骨与手尺侧缘围成的三角形区域)附着在一定部位,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做伸屈和前臂旋转的复合运动。
手法吸定的部位要紧贴体表,不能拖动、辗动或跳动。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操作时要注意肩、臂尽可能放松,肘关节微屈约120°。
滚法压力大,接触面也较大,适用于肩背、腰臀及四肢等肌肉较丰厚的部位。对风湿酸痛、麻木不仁、肢体瘫痪、运动功能障碍等疾患常用本法治疗。
具有舒筋活血、滑利关节、缓解肌肉韧带痉挛、增强肌肉韧带活动能力,促进血液循环及消除肌肉疲劳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