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拔罐的7大常见穴位主要是哪些

  拔罐有什么好处呢?现如今,养生保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拔罐成为了一种养生的潮流。不过,要提醒大家的是不能盲目跟风,应该要先多了解拔罐的常识,这样才能更加安全健康的拔罐,下面就来一起了解了解拔罐的7大常见穴位是哪些吧。

  拔罐的7大常见穴位

  足三里。足三里是人体保健穴位之一,古人称之为“长寿穴”。有关足三里的经络理论已被大量现代研究所证实,足三里对大脑皮层功能有调节作用,对心血管功能、胃肠蠕动功能和内分明功能以及免疫系统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中医经络学认为,足三里所在的足阳明胃经是多气多血之脉,循行从头到足,纵贯全身,主要分布于头面、胸腹及下肢外侧的前缘。所以足三里不仅可以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还可以治疗胃经循行所经过部位的病变,以及多种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胃肠病、糖尿病等。经常在足三里穴拔罐,就可起到保健作用。

  三阴交。三阴交为肝、肾、脾三条阴经交会之穴。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血同源。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之精有赖于后天的滋养,后天之精有赖于先天的促动。经常进行三阴交拔罐可调理肝、脾、肾三阴经之穴气,使先天之精旺盛,后天之精充足,从而达到健康长寿。

  神阙。神阙即是人体肚脐,它是人体保健及治疗的重要穴位之一。胎儿通过脐带从母体中获取营养,所以被称之为“生命之根蒂”。它是人体神气出入之门户,归属于任脉,为经气之海,五脏六腑之本。经常在神阙穴拔罐可起到健脾强肾,和胃理气,行气利水,散结通滞,活血调经的作用。

  大椎。大椎属督脉,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突出正中处,低头时明显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处。大椎位于人体背部极上,故为阳中之阳穴,具有统领一身阳气,联络一身阴气的作用。常拔此穴,具有调节阴阳,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清热解毒,预防感冒,增强身体免疫力的功效。

  内关。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掌侧腕横纹上,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有宁心安神,理气和胃,疏经活络等作用。常拔此穴,使心包经气血畅通,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作用。又因手厥阴心包经历经上、中、下三焦,对肺脏、胃肠道疾病也有很好疗效。

  合谷。合谷就是俗称“虎口”的部位。属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经从手出发,沿手臂外侧,一直到头面部。合谷有清泄阳明,祛风解毒,疏经通络,镇痛开窍之功用。经常拔罐可使牙齿健康,也可以治疗牙痛、面部疾病。也能保持大便畅通,有利于排出毒物、废物,起到养颜、抗衰老的作用。

  涌泉。涌泉穴是足少阴经第一个穴位,位于人体最下部足掌心处,体内湿毒之邪容易蕴集于此,不易排出,日积月累,阻塞经气,或随经气传至体内其它部位,造成许多疾病。涌泉穴拔罐可以排出体内的湿毒浊气,疏通足少阴肾经之经气。肾气旺盛,人体精力充沛则齿固发黑,耳聪目明,延缓衰老。

  在拔罐后,皮肤的颜色会有哪些明显的变化呢?

  拔罐后皮肤颜色的变化

  拔罐时,皮肤对拔罐的刺激会产生各种反应(主要为皮肤颜色和形态的变化),我们称这种反应为“罐斑”。常见的罐斑有潮红、紫红或紫黑色淤斑,小点状紫红色的疹子,同时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热痛感。皮肤的这些变化属于拔罐疗法的治疗效应,可持续一至数天。一般说来无病者多无明显罐斑变化。

  最后,在了解了解不能拔罐的人群有哪些吧。

  哪些人不宜拔罐

  皮肤过敏、皮肤损伤者。拔火罐有可能加重过敏症状。而且皮肤溃疡的地方也不能拔,容易引发感染、水泡,加重溃疡。皮肤上如果有溃破,就绝对不能在破损处进行拔火罐治疗,拔罐后也不能着急洗澡,避免皮肤破损、发炎,一般人每周拔罐一次是比较适合的频率,拔罐过程中,还要注意“火候”,时间不要太长。一旦出现起水泡、烧伤等意外情况,则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孕妇、女性月经期。尤其是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不宜拔罐。孕妇如果进行不适当的拔火罐可引起先兆流产等。月经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在经期拔小腹或者是拔腰骶部,会引起月经过多。

  身体弱的人。拔火罐、刮痧消暑虽然见效快、无副作用,但有些人也不宜接受此种治疗。有心脏病、血液病、皮肤病、皮肤损伤、结核病、骨质疏松、晚期癌症及各种传染病、体质弱、老年人等最好慎用此法。而更重要的是,拔火罐和刮痧时千万不能对着空调或风扇风口,以防风邪入侵。

  在拔罐之前要先了解自己是否适合拔罐,否则就是适得其反哦。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