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中医如何治疗痛经

  中医的常见的病因病机有:气滞血瘀,寒凝胞中,湿热下注,气血虚弱和肝肾不足等。

  治疗原则,以调理冲任气血为主。根据不同的证型,灵活运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温经散寒、清热除湿、调补气血,滋肾养肝等法,同时还要按照“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顾,坚持治疗数月,可望治愈。

  痛经中医如何证型

  1.寒凝胞中型

  症状:经行小腹冷痛或绞痛。得热则痛减。月经推后,经量少,经色黯,有小血块。面青唇白,形寒肢冷,便溏。舌质青紫,苔白,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方药:主方少腹逐瘀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

  如体质属阳虚内寒者,则可选用温经汤(《金匮要略》)加熟附子、艾叶、小茴香,以温经暖宫止痛。

  2.气滞血瘀型

  症状:经来小腹胀痛。或阵发性绞痛难忍,坐卧不安,恶心呕吐,肢冷汗出,甚或昏厥。或经前胸胁、乳房胀痛,烦躁易怒。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块出痛减,或有膜样物排出后疼痛缓解。舌质紫黯或舌尖边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细或弦滑。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1.主方膈下逐瘀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

  2.中成药(1)三七痛经胶囊,经前一周始服至来经1~2日。每次3—5粒,每日3次。如痛经严重者,可酌情加大药量或于月经中期后即开始服药。本品对气滞血瘀及寒凝痛经有较好疗效。

  (2)伤科七厘散(《良方集腋》),每次服1瓶,每日服3次。来经时服1—3日。

  3.单方验方

  (1)云南白药,按说明服。

  (2)三七末,每次3-5克,每日1-2次,于经前或经时开水冲服。

  3.湿热下注型

  症状: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拒按,伴腰骶胀痛。多为平时下腹胀痛不适,经期加剧,或有低热起伏或小腹灼热感,白带较多,色黄质稠,有臭气。舌质红、苔黄或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药方:主方清热调血汤(龚信《古今医鉴》)加减

  如妇查有盆腔炎者,经净后按盆腔炎治疗。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