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_(詹姆斯·邦德)

M伊恩·弗莱明创作的詹姆斯·邦德小说及电影的角色,秘密情报局(即军情六处)的局长,邦德的上司。弗莱明在创作这个角色时,参考了他认识的几位英国情报部门的管理人员。M这个角色出现在弗莱明及七位后续作者的作品和24部电影中,其中永世制片公司版本先后由柏納德·李劳勃·布朗朱迪·丹奇和现任的拉尔夫·费因斯饰演,另外两部独立作品的版本则由约翰·休斯顿大卫·尼文爱德华·福克斯饰演。

M
占士邦角色
首次登場小说《皇家赌场》(1953)
最後登場电影《007:无暇赴死》 (2020)
作者伊恩·佛萊明
演員
資料
職業秘密情報局局长
國籍英国

背景

海军情报部少将约翰·戈弗雷是弗莱明的上级,M就是以他为原型创作。

弗莱明在二战期间服役于海军情报部,当时他的上级、也就是M的原型,海军少将约翰·戈弗雷。弗莱明去世后,戈弗雷曾抱怨“他把我变成了不讨人喜欢的角色,M”

M的原型人物还包括军情六处副主任、战时Z网络负责人、克劳德·丹西爵士中校。丹西的好友对他的评价不一,马尔科姆·蒙格瑞奇说他是“军情六处唯一的老鸟”,休·特雷弗-罗珀说丹西“烂透了,腐败,不称职,但有点狡猾”。除此之外,军情五处的局长麦克斯韦·奈特也是原型之一,弗莱明很了解他,他在备忘录上签的名字也是“M”。而军情六处的头头们签名时只写一个字母的习惯源于曼斯菲尔德·史密斯-卡明,卡明签名时会用绿墨水写他的姓氏首字母“C”

威廉·梅尔维尔也是另一个可能是M原型的人物。这位爱尔兰人是特勤局(军情五处和军情六处的前身)局长,认识他的政界人士都会叫他M。梅尔维尔亲手把西德尼·乔治·赖利招进政治部门,这位“王牌间谍”曾成功挫败维多利亚女王金禧年纪念日的刺杀阴谋。弗莱明传记作者约翰·皮尔森还假设了弗莱明对M的刻画,反映了他母亲的回忆:

有一个M真实身份的解释很有说服力,它说弗莱明小时候叫她母亲M......而弗莱明小时候很怕她母亲,她那严厉的管教、不由分说的要求和对成功的不懈追求诡异且不断呼应了M对付007这位艰苦卓绝的杀手时的方式。
约翰·皮尔森,《伊恩·弗莱明的一生》

小说

弗莱明的第三部邦德小说《太空城》首次提到M的姓名首字母“M**** M*******”,而后来的情节显示他的姓氏叫迈尔斯()。在系列的最终作《金枪人》,M的全名海军中将迈尔斯·梅斯维尔维二等功勋爵。梅斯维尔维继任在办公室遭暗杀的前军情六处处长

海军主题贯穿弗莱明对M及其周围环境的描写始终,专门研究邦德的记者本·麦金太尔认为M的性格是“严格执行海军的每一条规章制度”。麦金太尔还在他研究邦德的著作指出,金斯利·艾米斯总结了弗莱明对M话语描写有:愤怒(3次提到);粗鲁、冷漠(7次提到);简练、枯槁(5次提到);粗野(7次提到)、严肃、性急(5次)

在12部小说和2部短篇小说集中,弗莱明指出了许多跟M的背景和性格有关的细节。在小说《女王密使》中,M做情报部门主管一年的薪水有6500英镑(2021年为133,693英镑),其中1500英镑是海军的退役补助金。尽管他的薪水在20世纪50、60年代很体面,但小说没提到他加入刀片俱乐部或负担会费的原因,而这个俱乐部的服务由他经常光顾的赌场和餐厅提供。刀片帮仅限200名男士入会,所有会员必须出示10万英镑(2021年为2,056,819英镑)现金或金边债券。艾米斯在他的研究专著《詹姆斯·邦德档案》中指出,依M的薪水看来,他那个俱乐部会员资格的手段确实是个迷。由于M个人喜欢阿尔及利亚的廉价红葡萄酒,刀片帮的工作人员一直给他供应这种酒,但这种酒没有出现在葡萄酒彩蛋中。M称这种酒“易怒者”()。除非心情很不好,否则这种酒M不会喝很多

学者保罗·斯托克()指出,M的办公室是英国的代名词,邦德出任务时,必定会去那里,不过他也认为M是英国和英国文化的代表

在弗莱明去世后的首部邦德小说《孙上校》中,M在寓所Quarterdeck遭人绑架,邦德竭尽全力营救。后来由约翰·加德纳创作的续作指出,迈尔斯·梅斯维西继续担任M。特勤局的气候不同以往,人浮于事,但M依旧器重邦德,认为英国需要“一种锐器”。在加德纳的最后一部小说《末日之子》中,M又遭到绑架,邦德又去营救,最终M从军情六处退休雷蒙德·本森之后在1998年写了续集《死亡的真谛》,故事接着写到梅斯维西的退休后仍住在Quarterdeck寓所,新任M是芭芭拉·莫兹利()

电影

柏纳德·李:1962年–1979年

自第一部邦德电影《鐵金剛勇破神秘島》开始,M一角由柏纳德·李饰演,直到《鐵金剛勇破太空城。在《诺博士》中,M提到自己持有自上任以来行动人数伤亡数目减少的纪录,暗示之前有人做过他的工作。电影亦指M自称是军情七处处长,不过这是电影上映前修改的,李原本说自己管军情六处。电影的早期内容中,一名电台人员也指他所在的部门是军情六处

部分棒的学者指出李对该角色的诠释切合原著的文学形象。柯克和斯图兹观察到,李“非常贴近弗莱明版本的角色”,而鲁宾认为他是一个严肃、有效率、不讲胡话的权威人物。与此同时,史密斯和拉文顿表示李是“弗莱明这位脾气暴躁的海军上将的非常化身”

1981年1月,《鐵金剛勇破海龍幫》上映四个月前,拍完了所有的戏份的李罹患癌症去世。出于致敬,他的角色没有新演员接任,相反剧本改成了他去休假,他的台词转给了总参谋长比尔·坦纳和国防部长弗雷德里克·格雷爵士。后来的作品也提到了李任内的工作,1999年作品《黑日危机》中的军情六处苏格兰总部出现了李的油画

登场作品:

罗伯特·布朗:1983年–1989年

李去世后,制作人聘请罗伯特·布朗在《八爪女》中饰演M。电影发行时,普遍观点认为这一版的M和李的版本一样,只不过如今是由布朗饰演罢了,本质上就像罗杰·摩尔乔治·拉兹比取代肖恩·康纳利一样。不过,布朗在1977年作品《海底城》中饰演潜艇旗官哈格里夫斯海军()上将,而邦德学者斯蒂芬·杰伊·鲁宾、约翰·柯克和柯林·斯图兹都认为哈格里夫斯已经获任命为M,所以不应认为他和李饰演的M一样,或是一个完全不同的角色

菲佛和沃罗尔认为,尽管布朗看起来很完美,但是他的角色比李要弱,“太像叔伯辈”。然而,到了《杀人执照》,他们又认为布朗的角色在片中撤销了邦德的杀人执照,很有说服力。小说续作作者雷蒙德·本森表示同意,指出M的角色“再度被改写”,认为布朗没有机会去挖掘展露的角色特征。本森也认为他的角色“太过友善”

登场作品:

朱迪·丹奇:1995年–2015年

经过了《杀人执照》到《新鐵金剛之金眼睛》的一个长的阶段,制片人决定让朱迪·丹奇女士接任罗伯特·布朗饰演M。她的角色原型是现实中自1992年到1996年担任军情五处主管的斯黛拉·雷明顿。在《黄金眼》中,丹奇扮演了一位冷酷、直率的M,最初讨厌邦德,认为他是“一头有性别歧视、厌恶女性的恐龙、冷战余孽”。参谋长坦纳在电影中给她起了外号“数字界的邪恶女皇”,而在那个依赖统计数字和分析,而非冲动和主动性的年代,她给自己积攒了不少声誉

皮尔斯·布鲁斯南不再饰演邦德后,丹奇于2006年电影《007:大战皇家赌场》中继续扮演M。该片是邦德系列的重启制作,丹尼尔·克雷格扮演了处在职业生涯初期的邦德。在这部全新的续作中,M曾在军情六处工作过一段时间,有一次她呢喃道:“老天爷,我真怀念冷战” 。根据《007:大破天幕杀机》,M此前曾在1990年代掌管军情六处在香港的行动部门。然而,她掌管军情六处的能力多次被质疑:在《007:大战皇家赌场》中,邦德向手无寸铁的囚犯开枪、炸毁外国大使馆的过程被镜头录下,M女士因此需要问责;在《007:大破量子危机》,外交及联邦事务大臣下令M召回在玻利维亚执行任务的邦德,停止调查多米尼克·格林(Dominic Greene)的生态恐怖主义组织;在《007:大破天幕杀机》,军情六处遗失一个装有全球卧底特工身份资料的计算机硬盘,M需要接受公开聆讯。《007:大破天幕杀机》是丹奇第七次出演M,片中她成了前军情六处特工拉乌尔·席尔瓦的目标,为了营救另外六名特工,他将席尔瓦交给了中国。M在片中中枪负伤死亡,是永世系列邦德片中M唯一一次殉职。《007:幽灵党》是丹奇最后一次亮相,她出现在一则视频遗嘱中,给邦德下最终命令,去追捕击杀一个人,这最终将邦德引向该片的一个有名无实的犯罪组织

M的身世有过简要提及:在《黄金眼》,他回应了坦纳给她的“数字界邪恶女皇”的称呼,告诉他自己想听讽刺的话,就会找自己的几个孩子。《007:大破量子危机》的导演马克·福斯特表示,丹奇的角色在与邦德建立关系时,产生了母性色彩,这种色彩在《007:大破天幕杀机》中得到彰显,片中多次叫她“母亲”和“妈妈”,她在片中透露自己是寡妇。

登场作品:

另外也出现在六款电子游戏中:

  • 007:一切或一无所有 (2004)
  • 新鐵金剛之黑日危機》 – 可选角色
  • 黄金眼:流氓特工 (2004)
  • 007:大破量子危机 (2008)
  • 黄金眼007 (2010)
  • 007:血石 (2010)
  • 007传奇》(2012)

拉尔夫·费因斯:2012年–至今

《007:大破天幕杀机》片尾中朱迪·丹奇饰演的M去世后,拉尔夫·费因斯饰演的加雷斯·马洛里()继任。马洛里之前是英国陆军上校,曾任情报和安全议会委员会主席北爱尔兰问题时期,曾与特种空勤团北爱尔兰服役,在当地被爱尔兰共和军俘虏三个月。《007:幽灵党》中,军情六处的00部门被解散,马里洛也随之降级。他协助邦德捣毁幽灵党利用九眼联盟占领全球的计划。

登场作品:

约翰·休斯顿/大卫·尼文:1967年

1967年滑稽剧《皇家赌场》一角有两位M。一位是该片的联合导演约翰·休斯顿。片中,M的原名为麦克塔里(),因意外死亡。为了让邦德退休,他下令军方用迫击炮攻击邦德家,这项工作是之前退休的特工拒绝执行的。邦德之后去了麦克塔里在苏格兰的城堡,归还在袭击后发现的M唯一一件遗物——一顶深红色假发。后来,大卫·尼文成了新任的M,他下令所有军情六处特工,不论男女,都改名为“詹姆斯·邦德007”来迷惑敌人

爱德华·福克斯:1983年

1983年《巡弋飞弹》中,爱德华·福克斯饰演了一位蔑视邦德M,打破了之前电影M与邦德关系。学者杰里米·布莱克认为,M对00部门特务的蔑视,是对康纳利版本邦德的回应。福克斯扮演的M比之前的版本都要年轻。媒体史学家詹姆斯·查普曼指出,尽管M认为邦德是过时的产物,外交大臣还是重启了00部门

柏纳德·李:1962年–1979年

自第一部邦德电影《鐵金剛勇破神秘島》开始,M一角由柏纳德·李饰演,直到《鐵金剛勇破太空城。在《诺博士》中,M提到自己持有自上任以来行动人数伤亡数目减少的纪录,暗示之前有人做过他的工作。电影亦指M自称是军情七处处长,不过这是电影上映前修改的,李原本说自己管军情六处。电影的早期内容中,一名电台人员也指他所在的部门是军情六处

部分棒的学者指出李对该角色的诠释切合原著的文学形象。柯克和斯图兹观察到,李“非常贴近弗莱明版本的角色”,而鲁宾认为他是一个严肃、有效率、不讲胡话的权威人物。与此同时,史密斯和拉文顿表示李是“弗莱明这位脾气暴躁的海军上将的非常化身”

1981年1月,《鐵金剛勇破海龍幫》上映四个月前,拍完了所有的戏份的李罹患癌症去世。出于致敬,他的角色没有新演员接任,相反剧本改成了他去休假,他的台词转给了总参谋长比尔·坦纳和国防部长弗雷德里克·格雷爵士。后来的作品也提到了李任内的工作,1999年作品《黑日危机》中的军情六处苏格兰总部出现了李的油画

登场作品:

罗伯特·布朗:1983年–1989年

李去世后,制作人聘请罗伯特·布朗在《八爪女》中饰演M。电影发行时,普遍观点认为这一版的M和李的版本一样,只不过如今是由布朗饰演罢了,本质上就像罗杰·摩尔乔治·拉兹比取代肖恩·康纳利一样。不过,布朗在1977年作品《海底城》中饰演潜艇旗官哈格里夫斯海军()上将,而邦德学者斯蒂芬·杰伊·鲁宾、约翰·柯克和柯林·斯图兹都认为哈格里夫斯已经获任命为M,所以不应认为他和李饰演的M一样,或是一个完全不同的角色

菲佛和沃罗尔认为,尽管布朗看起来很完美,但是他的角色比李要弱,“太像叔伯辈”。然而,到了《杀人执照》,他们又认为布朗的角色在片中撤销了邦德的杀人执照,很有说服力。小说续作作者雷蒙德·本森表示同意,指出M的角色“再度被改写”,认为布朗没有机会去挖掘展露的角色特征。本森也认为他的角色“太过友善”

登场作品:

朱迪·丹奇:1995年–2015年

经过了《杀人执照》到《新鐵金剛之金眼睛》的一个长的阶段,制片人决定让朱迪·丹奇女士接任罗伯特·布朗饰演M。她的角色原型是现实中自1992年到1996年担任军情五处主管的斯黛拉·雷明顿。在《黄金眼》中,丹奇扮演了一位冷酷、直率的M,最初讨厌邦德,认为他是“一头有性别歧视、厌恶女性的恐龙、冷战余孽”。参谋长坦纳在电影中给她起了外号“数字界的邪恶女皇”,而在那个依赖统计数字和分析,而非冲动和主动性的年代,她给自己积攒了不少声誉

皮尔斯·布鲁斯南不再饰演邦德后,丹奇于2006年电影《007:大战皇家赌场》中继续扮演M。该片是邦德系列的重启制作,丹尼尔·克雷格扮演了处在职业生涯初期的邦德。在这部全新的续作中,M曾在军情六处工作过一段时间,有一次她呢喃道:“老天爷,我真怀念冷战” 。根据《007:大破天幕杀机》,M此前曾在1990年代掌管军情六处在香港的行动部门。然而,她掌管军情六处的能力多次被质疑:在《007:大战皇家赌场》中,邦德向手无寸铁的囚犯开枪、炸毁外国大使馆的过程被镜头录下,M女士因此需要问责;在《007:大破量子危机》,外交及联邦事务大臣下令M召回在玻利维亚执行任务的邦德,停止调查多米尼克·格林(Dominic Greene)的生态恐怖主义组织;在《007:大破天幕杀机》,军情六处遗失一个装有全球卧底特工身份资料的计算机硬盘,M需要接受公开聆讯。《007:大破天幕杀机》是丹奇第七次出演M,片中她成了前军情六处特工拉乌尔·席尔瓦的目标,为了营救另外六名特工,他将席尔瓦交给了中国。M在片中中枪负伤死亡,是永世系列邦德片中M唯一一次殉职。《007:幽灵党》是丹奇最后一次亮相,她出现在一则视频遗嘱中,给邦德下最终命令,去追捕击杀一个人,这最终将邦德引向该片的一个有名无实的犯罪组织

M的身世有过简要提及:在《黄金眼》,他回应了坦纳给她的“数字界邪恶女皇”的称呼,告诉他自己想听讽刺的话,就会找自己的几个孩子。《007:大破量子危机》的导演马克·福斯特表示,丹奇的角色在与邦德建立关系时,产生了母性色彩,这种色彩在《007:大破天幕杀机》中得到彰显,片中多次叫她“母亲”和“妈妈”,她在片中透露自己是寡妇。

登场作品:

另外也出现在六款电子游戏中:

  • 007:一切或一无所有 (2004)
  • 新鐵金剛之黑日危機》 – 可选角色
  • 黄金眼:流氓特工 (2004)
  • 007:大破量子危机 (2008)
  • 黄金眼007 (2010)
  • 007:血石 (2010)
  • 007传奇》(2012)

拉尔夫·费因斯:2012年–至今

《007:大破天幕杀机》片尾中朱迪·丹奇饰演的M去世后,拉尔夫·费因斯饰演的加雷斯·马洛里()继任。马洛里之前是英国陆军上校,曾任情报和安全议会委员会主席北爱尔兰问题时期,曾与特种空勤团北爱尔兰服役,在当地被爱尔兰共和军俘虏三个月。《007:幽灵党》中,军情六处的00部门被解散,马里洛也随之降级。他协助邦德捣毁幽灵党利用九眼联盟占领全球的计划。

登场作品:

约翰·休斯顿/大卫·尼文:1967年

1967年滑稽剧《皇家赌场》一角有两位M。一位是该片的联合导演约翰·休斯顿。片中,M的原名为麦克塔里(),因意外死亡。为了让邦德退休,他下令军方用迫击炮攻击邦德家,这项工作是之前退休的特工拒绝执行的。邦德之后去了麦克塔里在苏格兰的城堡,归还在袭击后发现的M唯一一件遗物——一顶深红色假发。后来,大卫·尼文成了新任的M,他下令所有军情六处特工,不论男女,都改名为“詹姆斯·邦德007”来迷惑敌人

爱德华·福克斯:1983年

1983年《巡弋飞弹》中,爱德华·福克斯饰演了一位蔑视邦德M,打破了之前电影M与邦德关系。学者杰里米·布莱克认为,M对00部门特务的蔑视,是对康纳利版本邦德的回应。福克斯扮演的M比之前的版本都要年轻。媒体史学家詹姆斯·查普曼指出,尽管M认为邦德是过时的产物,外交大臣还是重启了00部门

詹姆斯·邦德系列以外

阿兰·摩尔凯文·奥尼尔创作的漫画《天降奇兵》打造了一个1898年风格的联盟(由米娜·哈克率领),该组织由大师M的手下、詹姆斯·邦德的祖父坎皮·邦德指挥。后来,M被揭示为詹姆斯·莫里亚蒂教授的化身,他利用联盟赢得对抗傅满洲的帮派大战。莫里亚蒂教授死后,夏洛克·福尔摩斯的哥哥迈克罗夫特·福尔摩斯继任M。续集《天降奇兵:黑色档案》设在1950年代战后垂死的乌托邦式英国,英国特工部主管M为格林童话黑獄亡魂》中的哈里·莱姆。最终集《世纪大战》横跨1910年到2009年,2009年的M是《复仇者》的老年版艾玛·皮尔。在2003年改编电影中,M再次由莫里亚蒂担任、理查·羅森堡扮演

参考资料

  1. Macintyre, Ben. . The Times. 2008-04-05: 36.
  2. Macintyre 2008, p. 78.
  3. Macintyre 2008, p. 77.
  4. Sharrock, David. . The Times. 2007-07-02: 39.
  5. Macintyre 2008, p. 81.
  6. Pearson 1966, p. 235.
  7. West 2010, p. 142.
  8. Macintyre 2008, p. 74.
  9. Griswold 2006, p. 47.
  10. Amis 1966, p. 75.
  11. 见英国零售价指数,数据来自Clark, Gregory. . MeasuringWorth. 2017 .
  12. Amis 1966, p. 39.
  13. Comentale, Watt & Willman 2005, p. 153.
  14. Lejeune 1979, p. 63.
  15. Stock 2009, p. 251.
  16. Lane & Simpson 2002, p. 65.
  17. Lane & Simpson 2002, p. 71.
  18. Simpson 2002, p. 61.
  19. Simpson 2002, p. 63.
  20. Lane & Simpson 2002, p. 81.
  21. Rubin 2003, p. 256.
  22. Smith & Lavington 2002, p. 11.
  23. Cork & Stutz 2007, p. 154.
  24. Rubin 2003, p. 227-228.
  25. Smith & Lavington 2002, p. 15.
  26. . The Times. 1981-01-19: 12.
  27. Cork & Stutz 2007, p. 154-155.
  28. Rubin 2003, p. 178.
  29. Pfeiffer & Worrall 1998, p. 136.
  30. Pfeiffer & Worrall 1998, p. 155.
  31. Pfeiffer & Worrall 1998, p. 165.
  32. Benson 1988, p. 236-137.
  33. Benson 1988, p. 137.
  34. West 2010, p. 45.
  35. Rimington 2008, p. 244.
  36. Black 2005, p. 100.
  37. Pfeiffer & Worrall 1998, p. 174.
  38. McKay 2008, p. 353.
  39. Miller, Henry K. . Sight & Sound. British Film Institute. 2012-10-26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8).
  40. Jütting 2007, p. 91.
  41. Simpson 2002, p. 22.
  42. Nathan, Ian. . Empire. October 2008: 87.
  43. James, Caryn. . The Huffington Post. 2012-11-11 .
  44. . James Bond 007: Everything or Nothing Xbox. IGN Entertainment. 2004-02-18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25).
  45. . GoldenEye: Rogue Agent PlayStation 2. IGN Entertainment. 2004-11-22 .
  46. East, Tom. . Nintendo magazine. Future plc. 2008-11-04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12).
  47. . GoldenEye 007 Wii. IGN Entertainment. 2010-06-15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20).
  48. . James Bond 007: Blood Stone Xbox 360. IGN Entertainment. 2010-11-02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1).
  49. Pande, Sophia. . Nepali Times (Kathmandu). 2012-11-09 .
  50. French, Philip. . The Observer (London). 2012-10-28: 32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9).
  51. . Allrovi. Rovi Corporation.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30).
  52. Rubin 2003, p. 187.
  53. Rubin 2003, p. 44.
  54. Chapman 2009, p. 107.
  55. Rubin 2003, p. 148.
  56. Chapman 2009, p. 186.
  57. Morrison 2011, p. 367.
  58. . The Comics Journal. 2012-07-06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3).
  59. Kerr, Philip. . New Statesman. 2003-10-27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06).

文献资料

  • Amis, Kingsley. . London: Pan Books. 1966. OCLC 752401390.
  • Benson, Raymond. . London: Boxtree Ltd. 1988. ISBN 1-85283-234-7.
  • Black, Jeremy. .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2005 . ISBN 978-0-8032-62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9).
  • Chapman, James. . New York: I.B. Tauris. 2009. ISBN 978-1-84511-515-9.
  • Comentale, Edward P; Watt, Stephen; Willman, Skip. .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5 . ISBN 978-0-253-2174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2).
  • Cork, John; Stutz, Collin. . London: Dorling Kindersley. 2007. ISBN 978-1-4053-3427-3.
  • Griswold, John. . AuthorHouse. 2006 . ISBN 1-4259-3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8).
  • Jütting, Kerstin. . GRIN Verlag. 2007 . ISBN 978-3-638-853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1).
  • Lane, Andy; Simpson, Paul. . London: Virgin Books. 2002. ISBN 978-0-7535-0712-4.
  • Lejeune, Anthony. . London: Mayflower Books. 1979. ISBN 978-0-8317-3800-6.
  • Lindner, Christoph. .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09 . ISBN 978-0-7190-65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9).
  • Macintyre, Ben. . London: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08. ISBN 978-0-7475-9527-4.
  • McKay, Sinclair. . London: Aurum Press. 2008. ISBN 978-1-84513-355-9.
  • Morrison, Grant. . London: Random House. 2011. ISBN 978-0-224-08996-8.
  • Pearson, John. . London: Pan Books. 1966. ISBN 0-330-02082-X.
  • Pfeiffer, Lee; Worrall, Dave. . London: Boxtree Ltd. 1998. ISBN 978-0-7522-2477-0.
  • Rimington, Stella. . London: Arrow Books. 2008. ISBN 978-0-09-943672-0.
  • Rubin, Steven Jay. . New York: McGraw-Hill. 2003. ISBN 0-07-141246-8.
  • Simpson, Paul. . Rough Guides. 2002 . ISBN 978-1-84353-1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9).
  • Smith, Jim; Lavington, Stephen. . London: Virgin Books. 2002. ISBN 978-0-7535-0709-4.
  • Stock, Paul. . Lindner, Christoph (编). .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09. ISBN 978-0-7190-6541-5.
  • Vice magazine. . Edinburgh: Canongate Books. 2011. ISBN 978-0-85786-024-8.
  • West, Nigel. . Lanham, Maryland: Scarecrow Press. 2010. ISBN 978-0-7524-2896-3.

本文来源:维基百科:M_(詹姆斯·邦德)

本篇内容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请参阅使用条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