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性命偿还
《用性命償還》(印度尼西亞語:,IPA讀音:/baˈjar dəˈŋan dʒiˈwa/,精確拼音:)是一部1941年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電影,由R·胡執導、翁福林出品,A·巴卡爾、朱瓦莉亞、O·帕爾馬、烏江、R·S·法蒂瑪、蘇拉斯特里及宗德爾等人主演。故事圍繞兩個家庭因財政問題和性格不合而分裂。
《用性命償還》 | |
---|---|
《用性命償還》海報 | |
基本资料 | |
导演 | R·胡 |
监制 | 翁福林 |
编剧 | 沙倫 |
剧本 | 沙倫 |
主演 |
|
制片商 | 友聯影業 |
产地 | 荷屬東印度 |
语言 | 印尼語 |
上映及发行 | |
上映日期 | 1941年2月 |
《用性命償還》是友聯影業製作的第三部電影,很多參演《用性命償還》的演員均曾在友聯影業前兩部電影《微笑的面具》和《溢血財產》中亮相。該片在1941年2月上映,廣告強調了電影的真實感,該片的演出、愛情和幽默元素亦被影評人讚賞。荷屬東印度日佔時期,友聯影業結業,但該片直至1943年仍繼續上映。
劇情
《用性命償還》 敘述了幾組人之間的互動,巴蘇基(宗德爾飾)和他的妻子蘇爾婭蒂(蘇拉斯特里飾)因他們各自不同的性格而爭吵:巴蘇基是一個思想家,關心社會狀況,但蘇爾婭蒂只關心她自己。與此同時,烏馬爾(烏江飾)和蘇皮尼(R·S·法蒂瑪飾)因為烏馬爾浪費的個性而爭執。此外,烏馬爾亦因欠下債務而要出售自己的女兒朱莉亞(朱瓦莉亞飾)給高利貸阿斯南(O·帕爾馬飾),朱莉亞的男朋友魯希亞特(A·巴卡爾飾)因此而傷心。其他情節還包括兩個僕人伊扎赫(伊真飾)和哲姆布盧格(科蒙飾)之間的喜劇式對話。
製作
《用性命償還》由R·胡執導,並由友聯影業發行。這部電影是胡的第二部電影。在此之前,他亦與拉登·阿里芬為友聯影業共同執導了《溢血財產》一片。這部電影由友聯影業的東主翁福林監製。故事由記者沙倫所撰,他在陳氏影業取得成功後,加入友聯影業參與《溢血財產》的製作。
這部黑白電影由A·巴卡爾、朱瓦莉亞、O·帕爾馬、烏江、R·S·法蒂瑪、蘇拉斯特里和宗德爾主演。此外,伊特姜·阿利、哈羅恩、烏斯曼、孔翁、伊真和穆薩亦有參與演出。其中蘇拉斯特里和法蒂瑪曾在友聯影業的第一部電影《微笑的面具》中亮相 ,而其他演員,例如穆薩和宗德爾,就曾經在《溢血財產》中亮相 。舞台劇女演員朱瓦莉亞則是首次在友聯影業的電影中演出。
上映及反響
《用性命償還》於1940年製作,並在1941年2月上映。1941年7月,該片亦在當時仍屬英屬馬來亞的新加坡上映。該電影亦曾被沙倫改編為小說,由日惹的考爾夫-比寧出版社()出版。在荷屬東印度,17歲以下的兒童禁止觀看這部電影。部份廣告使用其荷蘭語名字宣傳,廣告中強調電影對婚後生活的「真實」描繪。
《爪哇先鋒報》()的一份評論認為,《用性命償還》是直至當時為止其中一部優秀的馬來電影,並讚賞該片演員「幾乎不僵硬或死板」的演技。另一報章《荷屬東印度日報》()的評論則認為該電影是對沙倫對土著知識的一份「引人注目的證明」 ,並讚賞電影的浪漫和幽默。
影响
在《用性命償還》之後,友聯影業製作了5部電影,幾乎全部均由胡或阿里芬執導。沙倫亦為其中兩部編劇,在完成《女人與鬥士》後轉投星辰影業。該片大部份演員亦留在友聯影業。友聯影業的下一部作品《純潔的愛情》由朱瓦莉亞擔任主角,並與剛加入友聯影業的阿德南·卡保·加尼醫生共同主演。友聯影業在1942年3月解散,當時正值荷屬東印度日佔時期。2011年,《用性命償還》的海報被《明星小報》的阿德·伊爾萬沙選為最佳印尼電影海報之一。
《用性命償還》至少放映到了1943年10月,但如今很可能已經散佚。荷屬東印度的電影膠卷以非常易燃的硝化纤维製成;1952年,印尼國家電影製片廠的倉庫發生大火,大部分物品毀於一旦,後來為了消除火災隱患,所有存放老電影的硝化纖維膠片都被銷毀。因此,美国视觉人类学家卡尔·G·海德()推论,所有在1950年前制作的印尼电影均已散失。不过,J·B·克里斯坦托(J.B. Kristanto)在《印尼电影目录》中表示,印尼電影資料館把好几部荷属东印度电影保存下來。电影历史学家米斯巴赫·尤薩·比蘭()还指出荷兰政府新闻处收藏了几部日本宣传电影,使之留存至今。
註解
- 原文: 「」
- 原文: 「」
腳註
- Filmindonesia.or.id, Bajar dengan Djiwa.
- Biran 2009, p. 246.
- Biran 2009, p. 245.
- Filmindonesia.or.id, Kedok Ketawa.
- Filmindonesia.or.id, Harta Berdarah; Filmindonesia.or.id, Moesa
- Biran 1979, p. 145.
- Bataviaasch Nieuwsblad 1941, Untitled.
- Barnard 2010,第66页; Millet 2006,第24页
- Saeroen 1940, p. 62.
- De Sumatra Post 1941, Untitled.
- Biran 2009, p. 233.
- Biran 2009, p. 263.
- Biran 2009, p. 234.
- Filmindonesia.or.id, Asmara Moerni.
- Biran 2009, pp. 319, 332.
- Irwansyah 2011, 20 Poster Film.
- Kita-Sumatora-Sinbun 1943, Gunseibu.
- Biran 2012, p. 291.
- Heider 1991, p. 14.
- Biran 2009, p. 351.
參考資料
- . filmindonesia.or.id. Jakarta: Konfiden Foundation.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6) (印度尼西亚语).
- . filmindonesia.or.id. Jakarta: Konfiden Foundation.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5) (印度尼西亚语).
- Barnard, Timothy P. .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Singapore: McGraw-Hill Far Eastern Publishers). February 2010, 41 (1): 47–70. ISSN 0022-4634. doi:10.1017/S0022463409990257.
- Biran, Misbach Yusa (编). . Sinematek Indonesia. 1979. OCLC 6655859.
- Biran, Misbach Yusa. . Jakarta: Komunitas Bamboo working with the Jakarta Art Council. 2009. ISBN 978-979-3731-58-2 (印度尼西亚语).
- Biran, Misbach Yusa. . V.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 2012: 268–93. ISBN 978-979-9226-97-6 (印度尼西亚语).
- . Kita-Sumatora-Sinbun. 1943-10-21: 2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1) (印度尼西亚语).
- . filmindonesia.or.id. Jakarta: Konfiden Foundation.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5) (印度尼西亚语).
- Heider, Karl G. .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1. ISBN 978-0-8248-1367-3.
- Irwansyah, Ade. . Tabloid Bintang. 2011-03-08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05) (印度尼西亚语).
- . filmindonesia.or.id. Jakarta: Konfiden Foundation.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5) (印度尼西亚语).
- Millet, Raphaël. . Singapore: Editions Didier Millet. 2006. ISBN 978-981-4155-42-7.
- . filmindonesia.or.id. Jakarta: Konfiden Foundation.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12) (印度尼西亚语).
- Saeroen. . Yogyakarta: Kolff-Buning. 1940. OCLC 621593610 (印度尼西亚语). (book acquired from the collection of Museum Tamansiswa Dewantara Kirti Griya, Yogyakarta)
- . Bataviaasch Nieuwsblad. 1941-02-08: 12 (荷兰语).
- . De Sumatra Post. 1941-03-04: 10 (荷兰语).
本文来源:维基百科:用性命償還
本篇内容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请参阅使用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