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杨_(导演)

李楊1959年),男,陝西西安人,中國大陸電影導演,專長於中國社會現像及社會問題紀錄片寫實故事電影

导演李杨

生平

李楊生於陝西省西安市。1977年畢業以後在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工作,因為對於當時舞台劇中形象塑造單一片面的不滿,決定高考,最終考入北京廣播學院導演系。大二時退學,飛赴德國留學,曾經在外國學習生活共15年,期間曾修讀西柏林自由大學藝術系、慕尼黑大學戲劇藝術系、科隆電影電視藝術學院導演系。1995年獲科隆電影電視藝術學院導演系碩士學位。

作品

李楊曾經為德國電視台先後拍攝紀錄片:

  • 《婦女王國》:中國的女兒國走婚制。《妇女王國》是以紀錄片的形式,记录了仍保持著母系製社會形態的摩梭人,他们被誉为人类社会的活化石。他们大多数生活在中國的雲南和四川交界處,那里有一個海拔一萬多英尺的高山湖泊--瀘沽湖。這是一個古老的高山民族,由於遠古的習俗和大山的阻隔,現仍以人類最初的社會關係形式進行日常的生活。他們是世界上唯一沒有間斷過的母系氏族制人類群體。本片還詳細記錄了摩梭人的宗教活動。摩梭人有自己天堂和神靈,摩梭人信仰的是達巴教和藏傳佛教,現在主要以藏傳佛教為主。
  • 《歡樂的絕唱》:哈尼族人的喜慶葬禮,描述其死亡的观念。
  • 《痕》:为抗战50周年创作。

自导紀實電影

  • 盲井》:2003年,寫中國大陸連串礦井命案。
  • 所获奖项
  • 「柏林最佳藝術貢獻銀熊獎」等10個國際獎項
  • 第5届法国杜维尔亚洲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最佳影评人、最受观众欢迎等五项大奖
  • 第2届美国纽约崔贝卡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
  • 2003年荷兰海岸电影节获得最佳影片和文学大奖
  • 2003年塞尔维亚电影节获得最佳导演 最佳编剧大奖
  • 比利时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 布拉提斯拉瓦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 第27届香港国际电影节银火鸟奖
  • 第57届英国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优秀电影奖
  • 金马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 最佳新人奖
  • 挪威贝尔根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奖
  • 盲山》:《盲山》是2007年李杨导演的一部电影,由黄璐等人主演,影片将目光投向了中国长期不断的社会问题——人口拐卖 获奖记录:入围第60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2007年夏威夷电影节参赛片          2007年克罗地亚电影节参赛片          罗马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 电影评价: “李杨再一次展示了他是一位制造银幕张力的电影大师。” 'Li Yang demonstrates once again that he is a master of cinematic tension..' ——英国《国际银幕》杂志 “ 强烈的掌声和欢呼声爆发出来。。。李杨这部极其出色的电影蕴涵着巨大的冲击力和感人的戏剧张力。。。它将会吸引大批观众。” 'Massive applause broke out .... Li Yang's extraordinary film... enormous political impact as well as being a moving drama. ... should attract audiences far and wide.' ——美国《好莱坞报道》杂志 “经久不息的掌声和赞美声从观众席中爆发出来。” '...thunderclap of applause and cheers from the audience.' ——美国《时代周刊》

自编自导自演

  • 盲·道》:本片于2017年在中国上映,本片将目光聚焦在中国的流浪乞讨儿童问题上,讲述了一个不得志的摇滚歌手和流浪女盲童之间发生的种种故事。李杨导演说电影灵感来自2005年左右《南方周末》关于广州少年犯罪猖狂的报道,看完这则报道后,李杨在当地记者的帮助下对当地流浪儿童进行了采访性的调查,这些少年很多都是留守儿童,或者从农村出来流落街头的孩子,因为生存问题和缺乏社会经验,误入了犯罪组织。采访中他说到:“所有人都唾弃坏人,但他们走上歧路的背后的原因,却很少有人关注。他想让更多的人关注弱势群体,替他们发声”。

编剧作品

  • 《盲道》2017年
  • 《智取威虎山》2014年
  • 《盲山》2007年
  • 《盲井》2003年

自导紀實電影

  • 盲井》:2003年,寫中國大陸連串礦井命案。
  • 所获奖项
  • 「柏林最佳藝術貢獻銀熊獎」等10個國際獎項
  • 第5届法国杜维尔亚洲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最佳影评人、最受观众欢迎等五项大奖
  • 第2届美国纽约崔贝卡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
  • 2003年荷兰海岸电影节获得最佳影片和文学大奖
  • 2003年塞尔维亚电影节获得最佳导演 最佳编剧大奖
  • 比利时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 布拉提斯拉瓦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 第27届香港国际电影节银火鸟奖
  • 第57届英国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优秀电影奖
  • 金马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 最佳新人奖
  • 挪威贝尔根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奖
  • 盲山》:《盲山》是2007年李杨导演的一部电影,由黄璐等人主演,影片将目光投向了中国长期不断的社会问题——人口拐卖 获奖记录:入围第60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2007年夏威夷电影节参赛片          2007年克罗地亚电影节参赛片          罗马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 电影评价: “李杨再一次展示了他是一位制造银幕张力的电影大师。” 'Li Yang demonstrates once again that he is a master of cinematic tension..' ——英国《国际银幕》杂志 “ 强烈的掌声和欢呼声爆发出来。。。李杨这部极其出色的电影蕴涵着巨大的冲击力和感人的戏剧张力。。。它将会吸引大批观众。” 'Massive applause broke out .... Li Yang's extraordinary film... enormous political impact as well as being a moving drama. ... should attract audiences far and wide.' ——美国《好莱坞报道》杂志 “经久不息的掌声和赞美声从观众席中爆发出来。” '...thunderclap of applause and cheers from the audience.' ——美国《时代周刊》

自编自导自演

  • 盲·道》:本片于2017年在中国上映,本片将目光聚焦在中国的流浪乞讨儿童问题上,讲述了一个不得志的摇滚歌手和流浪女盲童之间发生的种种故事。李杨导演说电影灵感来自2005年左右《南方周末》关于广州少年犯罪猖狂的报道,看完这则报道后,李杨在当地记者的帮助下对当地流浪儿童进行了采访性的调查,这些少年很多都是留守儿童,或者从农村出来流落街头的孩子,因为生存问题和缺乏社会经验,误入了犯罪组织。采访中他说到:“所有人都唾弃坏人,但他们走上歧路的背后的原因,却很少有人关注。他想让更多的人关注弱势群体,替他们发声”。

编剧作品

  • 《盲道》2017年
  • 《智取威虎山》2014年
  • 《盲山》2007年
  • 《盲井》2003年

个人经历

1959年,李杨出生在西安的一个文化家庭。父亲名为李诗熔,出生名门,曾是国家话剧团的演员;母亲则是童星,后来参加了抗战时期的文艺兵。如此优越的家庭条件和家庭背景,幼儿时的李杨也接受了很好的西方教育,自小穿西服、打领带,上城里最好的保育院。   

1967年,当李杨一年级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席卷了西安。父亲因酒后失言,被不小心打成了历史反革命,并于1972年去世。母亲虽然因为革命背景幸免于批斗,但因为不愿和父亲离婚,被降级降职降薪。尚且年幼的李杨也受到了班里同学的排挤,被说成是“狗崽子”

1987年,28岁的李杨决定自费赴西德留学。他当时是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演员,工作八年后才考上了北京广播学院,之后选择退学,到了德国,他先在西柏林艺术大学攻读艺术史,而后在慕尼黑大学学习戏剧理论和导演编剧。在德国的这些年,李杨逐渐转变了原有的思维方式。

毕业之后,李杨在电视台工作,拍纪录片,后来也搞旅游。他给了自己三年时间,用来赚钱,三年的期限到了,他还是想要拍电影。2000年,李杨离开了生活了14年的德国。再次回到中国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位四十岁的中年人。

2001年,42岁的李杨带着筹来的300万资金,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回国拍摄他的第一部纪实电影《盲井》。 李杨凭借独立制作的处女作《盲井》一举成名,获得了很多国际奖项,其中包括第五十三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艺术贡献”银熊奖。这部关注社会底层人性的电影由于揭露了太多社会的现实,从未获得国内公映的机会,但是因为网络等渠道的广泛传播,在影迷中拥有很高的声望,这部作品被认为是中国独立电影的代表作品之一。

由于这部《盲井》,李杨被禁止拍片三年。2007年,李杨完成了第二部作品,这部名为《盲山》的电影讲述的也是社会底层人民的故事,讲的是是贩卖妇女的故事。这部影片最后终于得到了正式公映,让李杨脱离“地下”状态,首次在电影院与国内观众见面。

十六年拍三部电影,从男人、女人到小孩,李杨的视角一直在关注中国社会的底层。《盲·道》的制片人宗庆平是李杨在北京广播学院的学长。在宗庆平对李杨的评价中说到,“一个人关注什么,和他的成长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种“关系”似乎看起来不太明显。李杨出身文艺世家,父亲是西安有名的演员,李杨小时候过的是衣食无忧的生活。 “文革”中李杨的父亲被打倒,含冤离世。而李杨被寄养在别人家里,在艰辛的环境里接触了很多人,在这种成长环境经历的巨大落差中,李杨感受到了最多的温暖和对人情世故的认知。多年后,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到自己关注底层的原因,“和他们在一起让我觉得很舒服、自在,在豪华的地方反倒不舒坦。” 而在拍摄《盲道》这部电影的过程中,导演李杨更是处处碰壁。投资人的突然撤资,母亲病重瘫痪在床,最困难的是电影剧本更改了多次才得到放映许可证。李杨坦言“他想为底层人说话,但有时候声音无法外放,他不知道这样做电影是否还有意义。而让电影能走到大众面前,哪怕做了删节,话说得断断续续,只要被大众听到,他就觉得还是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本文来源:维基百科:李杨_(导演)

本篇内容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请参阅使用条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