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拉的最后12夜

帝国的毁灭》(德語:英語:),2004年德国电影,以描写希特勒被包圍到自殺的最後日子而闻名并引发争议。本片取材自约阿希姆·费斯特2002年的著作《希特勒的末日》和希特勒的私人秘书特勞德爾·榮格同年的回忆录《直到最后时刻》。本片的导演是奥利弗·西斯贝格,并由瑞士演员布鲁诺·冈茨饰演希特勒。本片也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提名。臺灣香港新加坡皆小規模上映。

帝国的毁灭
基本资料
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Oliver Hirschbiegel)
监制柏恩·艾辛格(Bernd Eichinger)
编剧班恩特·伊茲恩格爾
原著Inside Hitler's Bunker, 直到最後時刻, 第三帝國內幕
主演布鲁诺·冈茨
朱利安·歌娜(Juliane Kohler)
亚历山德拉·玛丽亚·拉那(Alexandra Maria Lara)
配乐史蒂芬·萨加拉斯(Stephan Zacharias)
摄影雷纳·高洛司曼(Rainer Klausmann)
汉斯·冯克(Hans Funck)
制片商Newmarket Capital Group
片长156分钟
语言德语
俄语
上映及发行
上映日期
  • 2004年9月16日 (2004-09-16) 德國
  • 2005年3月17日 (2005-03-17) 香港
  • 2005年4月15日 (2005-04-15) 臺灣
  • 2005年6月2日 (2005-06-02) 新加坡
发行商康斯坦丁影业
各地片名
中国大陆
香港
臺灣
新加坡

剧情

电影从今日特劳德爾·荣格的回忆开始。

荣格自從1942年被希特勒雇佣为秘书後,转眼到了1945年3月,苏联大军兵临城下,纳粹德国政府内人心惶惶。不但重要的親信希姆莱和戈林相继叛离希特勒而去,而且军队人手不足,连平民和小孩都被迫送上战场,看不到希望的将军也整日借酒消愁。

在地堡外,申克教授拒绝了离开柏林的命令,以一己之力努力帮助平民和伤兵,也目睹着德军肆意处决逃亡者却无能为力。元首地堡内躲藏的希特勒最后孤注一掷的作战失败后,与戈培尔一家在最后时刻自杀。德军也放下武器向蘇聯投降。荣格夫人与地堡内剩下的人为了生存,穿过苏联的火线逃出柏林。

演员

评价

长久以来,对纳粹高层尤其是希特勒的直接描写一直是德国文化界的禁忌。尤其是从未有过一名说德语的演员饰演过希特勒。本片算是对这些禁忌的一次全面打破。

布鲁诺·冈茨据说原本不愿出演阿道夫·希特勒一角,但在观看了《希特勒的末日》之后改变了看法。为了更好地饰演希特勒,冈茨参考了一些少有的希特勒传世录音。甚至为了模拟希特勒的体态,认真观察过一段时间帕金森症患者。本片的外景大多在圣彼得堡拍摄。因为这里有很多德国风格的建筑,并且很少有户外广告干扰拍摄。元首地堡的场景则在精心搭製的摄影棚内拍摄。

现实中,布鲁道夫曾对鲍曼破口大骂:「年轻的官兵是为了元首和国家而死的吗?不对,是为了你!」一语道尽纳粹高层的腐败。本片有诠释这段史实,但未收录,整部电影看不到这一段内容。

电影罕见的以纳粹高层为视角的描写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在德国,媒体对于电影裡对希特勒人性化的描写展开了激辩。一本杂志甚至评价道:我们难道能把一个怪物按照人的形象展示吗?但在德国以外,这种描述方式得到了很多好评。此外,本片在细节上严格忠于历史事件也受到了好评。

烂番茄上,影评人给予了本片91%的新鲜度。其中121份支持,12份反对。支持度非常高。

无论如何,帝国的毁灭上映首月就在德国本土动员300万人观影。全球票房达到9000万美元。

批评

一些影评人士对本片十分不满。他们认为本片的基调是把希特勒和纳粹高层描绘成战争的受害者而不是加害者。并且怀疑导演和制片方有同情新纳粹的嫌疑(尽管导演在访谈中否认这些指责)。还有一些批评指出本片将一些犯有战争罪行的的德军,尤其是党卫军的将军和医生描述得过于英雄气概或者人道主义,而这些描述可能和事实不符。申克教授曾经在达豪集中营负责人体试验威廉·蒙克亲卫队少将则有至少2次让自己指挥的部队发生虐杀战俘事件的嫌疑。

此外本片虽然取材非常严谨,依然出现了一些致命的穿帮。比如希特勒是一名严格的素食者,但在一个场景裡他却食用了含肉的德国馄饨,不過也有學者說這並不要緊,希特勒偶爾會吃肉

批评

一些影评人士对本片十分不满。他们认为本片的基调是把希特勒和纳粹高层描绘成战争的受害者而不是加害者。并且怀疑导演和制片方有同情新纳粹的嫌疑(尽管导演在访谈中否认这些指责)。还有一些批评指出本片将一些犯有战争罪行的的德军,尤其是党卫军的将军和医生描述得过于英雄气概或者人道主义,而这些描述可能和事实不符。申克教授曾经在达豪集中营负责人体试验威廉·蒙克亲卫队少将则有至少2次让自己指挥的部队发生虐杀战俘事件的嫌疑。

此外本片虽然取材非常严谨,依然出现了一些致命的穿帮。比如希特勒是一名严格的素食者,但在一个场景裡他却食用了含肉的德国馄饨,不過也有學者說這並不要緊,希特勒偶爾會吃肉

获奖情况

  • 第77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 第29届多伦多电影节参展影片
  • 德国巴伐利亚电影观众选择奖

“元首的愤怒”

本片中有一个桥段:当满怀信心的希特勒得知施坦因纳将军没有按照自己的命令发动进攻后对将领大发雷霆,随后承认了自己的失败,其声嘶力竭、歇斯底里的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段约4分钟、充满戏剧性的镜头在2007年第一次于YouTube上成为了被恶搞的对象。恶搞者基本都不是德语使用者,他们往往保留原片的德语声音,但配上不同的台词。中国的这类影片往往基于对台词的空耳来配字幕,主要发布平台为bilibili的鬼畜区,如“这星期(德語:)”、“渣渣(德語:)”、“气死偶咧(德語:)”、“反了他(德語:)”、“喂斯大林德語:)”和「我到河北省來(德語:)”等,以产生戏剧化的效果,亦有大量由许多片段拼凑成的元首的音MAD向唱歌型作品、剧情向的作品。自2010年来,这类影片逐渐在网络上走红。恶搞者的目标多是一些科技界和娱乐界的事件,后来亦有扩展到社会和政治事件上,以表達對當前政府的不滿。另有部分只是单纯的空耳娱乐。除爱好者以外,也有一些大型的媒体特意制作较精良的恶搞影片来用作幽默的新闻评论

电影的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并不反对这些恶搞。他表示自己曾经看过上百个恶搞影片,每次都笑得人仰馬翻。但制片公司对此的态度并不宽容。2010年4月康斯坦丁影业以保护版权的名义要求YouTube撤下这些影片。同年8月再次發出DMCA刪除通知。尽管遭到了抗议,YouTube依然照做,却因此反而招致更多讽刺此事的恶搞影片。现在YouTube已经可以上传元首愤怒的影片,但会在页面上加上相应的版权提示和廣告。2013年初所有長度超過6分鐘的影片被封鎖,康斯坦丁這樣做可能是要避免用戶發佈整套電影

电影《钢铁苍穹以及《希特勒回來了以及日本動漫《魔劍姬也恶搞了这一片段。

这类惡搞影片有些时候会招致法律问题。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12年1月,英国工党议员湯姆·哈里斯被迫辞去自己的内阁互联网顾问职务,理由是他上传了一个元首的愤怒视频讽刺时任苏格兰首席部长亚历克斯·萨尔蒙德另一个例子是2013年香港的法庭判决金融公司杰富瑞集团向该公司一名前员工赔偿186万美元,理由是该员工因制作了元首的愤怒视频讽刺摩根大通的CEO杰米·戴蒙而遭到开除。

註釋

  1. 意思是「您是谁啊」。
  2. 意思是「敗類」。巧合的是兩詞意思相同。
  3. 意思是「没有荣誉感」。
  4. 意思是「叛徒」。
  5. 意思是「像斯大林那样」。
  6. 意思是「然而我獨自一人」。

參考資料

參考文獻

  • Bangert, Axel. . Boydell & Brewer. 2014. ISBN 9781571139054.
  • Bendix, John. . German Politics and Society. Spring 2007, 25 (1 (82)): 70–89. JSTOR 23742889. doi:10.3167/gps.2007.250104.
  • Bösch, Frank. . Vierteljahrshefte für Zeitgeschichte. 2007, 55 (1): 1–32. ISSN 0042-5702. doi:10.1524/vfzg.2007.55.1.1. 已忽略未知参数|doi-access= (帮助)Template:OA
  • Fischer, Thomas. . J. J. Fedorowicz Publishing, Inc. 2008. ISBN 978-0921991915.
  • Fisher, Jaimey; Prager, Brad. . 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10. ISBN 9780814333778.
  • MacDonogh, Giles; Eberle, Henrik; Uhl, Matthias. . New York: PublicAffairs. 2005. ISBN 1-58648-366-8. 已忽略未知参数|url-access= (帮助)
  • Machtans, Karolin; Ruehl, Martin A. . Palgrave Macmillan UK. 30 November 2012. ISBN 9781137032386.
  • Mazierska, Ewa. . Springer. 12 July 2011. ISBN 9780230319547.
  • Niemi, Robert. . ABC-CLIO. 2018. ISBN 9781440833861.
  • Weale, Adrian. . New York; Toronto: NAL Caliber (Penguin Group). 2012. ISBN 978-0-451-23791-0.

延伸閲讀

  • Bischof, Willi (编). . Münster: Unrast Verlag. 2005. ISBN 978-3-89771-435-9. (studies about the Film)
  • Fest, Joachim. .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04. ISBN 978-0-374-13577-5.
  • Fischer, Thomas. . J.J. Fedorowicz Publishing, Inc. 2008. ISBN 978-0-921991-91-5.
  • Junge, Traudl; Müller, Melissa; Bell, Anthea. . New York: Arcade Publishing. 2004. ISBN 978-1-55970-728-2.
  • O'Donnell, James P (2001) . The Bunker: The History of the Reich Chancellery Group,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ISBN 978-0-395-25719-7.
  • Vande Winkel, Roel. . Engelen, Leen; Vande Winkel, Roel (编). . Gent: Academia Press. 2007: 182–219 . ISBN 978-90-382-1082-7.

外部链接

维基语录上的相关摘錄: 帝国的毁灭

本文来源:维基百科:希特拉的最後12夜

本篇内容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请参阅使用条款

︿
︿